北朝自从发生洛阳大火以后,朝野动荡,边患四起,境内还有好几股反贼。这时的兵权已经不是一两个人可以控制的了,丁绍兆能联系上原来江北大营自己安排的亲信,还有以前东齐归顺的幽州八镇的兵马。但是陇西和汉中的军队早已不听调遣了。再加上皇帝被杨收掳走,再无王命。天下大乱,仿佛回到了东汉末年。
陇西的独孤氏和宇文氏原本就是鲜卑人,常年驻守边陲,功勋卓著,很是瞧不起中原的士大夫大家族。趁此机会,早有自立的野心,只是怕风头太盛被群而攻之,暂且隐忍了。
国不可一日无主,丁绍兆这几天都没有休息好。他联络群臣,广纳集策。然而大家意见不是很统一,有人建议沿袭北朝,扶植一个原来皇帝的族弟即可,有人则认为北朝经此大劫,不如改天换地重建王朝。丁绍兆知道这两种方法都不可行,前者会被一些对自己不服的人以为自己又扶持了一个傀儡,后者则给了天下人反对自己更好的理由,现在他没有能力这么做。
集会结束后,丁绍兆一直待在书房里。丁琼真敲门进来了,“父亲,女儿觉得你忘记了一个人,此人来助你,定能平定乾坤。”
丁绍兆一挑眉毛,“说来。”
“怀朔慕容归远!”
丁绍兆一拍脑门,“哎呀,我怎么把他忘记了。慕容一家原本也是我东齐的附属国的皇族,后来一起归顺北朝,却屡不受用。我听闻你祖父讲过,这慕容归远乃是一代人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若是能为我所用,还有何忧?问题是如何能说服他投向我们?”
“女儿听闻,慕容氏一族,无时无刻不在想复国,父亲可以许他等北朝平定,再给他封疆辟土,让他复国就是了。”
“这等大事,我如何能随口一说,我一个人允诺了他也不一定管用,将来群臣反对怎么办?”
“正因为兑现不了承诺,父亲才可以大胆许诺,到时候别人反对就不是我们食言了。”
丁绍兆脸上难看地笑了,她这个女儿竟然比一向自以为奸诈的他都如此有心机。如果这个人不是自己的女儿,他都想立即处理了,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如果将来,慕容归远发现我们欺骗了我们,要翻脸怎么办?”
“到了那个时候,天下已定,他翻脸又能奈何?说不定又是一个和杨收一样被南朝接收的丧家之犬。”
父女两人密谋了很多细节,最后丁绍兆一拍女儿的肩膀,“你若是个男儿多好,可惜你那哥哥弟弟们都不争气。”
第二天就派了疾行使节快马飞奔怀朔。
慕容归远早就听闻了中原的动荡,也有一些部下鼓动他趁势起兵。但是他一直按兵不动,他知道他实力不足以成为霸主,名不正言不顺,况且时机尚未成熟。而此时杨收的密使到来了。
慕容归远听密使说清来龙去脉,沉思了良久。他知道现在丁绍兆掌控着朝中大小事,俨然就是三国魏武。此时,丁绍兆主动示好,而且直击要害,让他不得不动心。故国啊,已经远去了很多年,但那份痴念从没有断绝过。已经在别族头下苟延了那么久了,是该燃烧起自己的雄心了。又想到丁绍兆也是东齐降臣,慕容归远又觉得大事可成的几率更大了点。但是他更知道,要想平定宇内谈何容易。整个北朝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但是他不惧,因为他更知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若不是北朝如此境况,他一直也不会有机会接近复国的梦,如今机会就在眼前,他不想错过了。
“烦劳,使臣大人给丁大人回禀,就是慕容归远愿意听从丁大人驱使。”
丁绍兆顺利地接到慕容归远的依附,顿时底气就足了起来。
由于短时间内洛阳城已经不适合作为国都了,所以丁绍兆带着群臣皇家一起搬徙到了洛阳城附近的荥阳。选好了一个黄道吉日,祷告天地,诵读告天昭,选了一个前皇帝的族弟做了皇帝。大封群臣,赦免囚犯。特别的,陇西的宇文氏和独孤氏都封了官加了爵。但是暗流涌动,有人觉得不甘心,想要搅乱这本不宁静的北朝!
汉中的张信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丁绍兆,还派人写了一篇檄文,痛斥丁绍兆如董卓,欲图谋取天下,召集了境内的数十万大军讨伐佞臣。紧接着陇西的也不接收朝廷的封赏,但是他们只是提了一个要求,要求把国都迁移到长安,也就是陇西军的管辖范围内。
丁绍兆早就料到会发生如此情况,他早有准备,任慕容归远率怀朔大军会同原来江北大营的部分军队,前往汉中平乱;任幽州都统李进带领幽州八镇的兵力,进驻黄河,严防陇西军进犯。原来在江北大营为副将的慕容远尘也被丁绍兆委以重任,把持荥阳周围的防务。
大幕已经开启了,而此时的南朝还沉浸在安民享乐的氛围中。有一些有识之士向皇帝进言,趁此机会,发重兵分三路向北朝进发,纵然不能一统四海,也能占领很多疆土城池。然而南朝的皇帝在这个时候竟然钻进了佛寺,去念什么经书去了。而一些朝事都交给了刘泩处理,刘泩知道他将来肯定需要丁绍兆的推持才能走向皇位,如果此时去进攻北朝,只怕丁绍兆前后应接不暇只会让其他人偷取了果实。所以他一直以各种理由推脱,一直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