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珪的教诲,关于知识的传播
李响被王珪招为记名弟子,这一消息在刘成栋等人的刻意传播下,飞快地传遍了明月寨和清风寨。两天后,出兵在外的秦钟和杨建川等人也获知了这一消息,很多寨民兴奋得睡不着觉。
寨民们的激动可以理解,尽管他们绝大部分人都是泥腿子出身,但也明白一位当世大儒的份量。既然那位大人招了小夫子为徒,那也就意味着明月寨的招安没跑了。秦钟和杨建川等人趁机摆下酒宴庆祝,希望蹭着这股热潮让寨民的视线从熊成武身上挪开。熊成武醒来之后被禁足在三王寨中,得知自己发疯使得寨兵出现不必要的伤亡后,正每日后悔不已。
勋阳府和南阳府的两位府令得知王珪被刘成栋“请走”之后大惊失色,两座城市鸡飞狗跳,士绅官员奔走相告,心忧不已。这两个府的厢军以百年未有的速度集合完毕,南阳府甚至出动了水军,准备直接向西渡过湖泊,包围勋阳山区。
南阳府令待在厢军的驻地上蹿下跳,催促这些丘八抓紧集结,心中一直念着青石先生千万别出事,不然自己的仕途就算到头了。还好王珪的书信及时到达,看完信后,两位府令几乎同时瘫软在地。
南阳府令和勋阳府令,民间一般称为知府大人,对刘成栋的过往多少了解一些,敏锐地觉察到王珪这次还真有可能是被请去的。于是两地的官员士绅通气之后,暂缓调拨军队,同时派出快马向知州和朝廷通报,还派出了手下得力的心腹到清风寨确定王珪的安全。
朝廷很快得知了青石先生的消息,蔡京和李纲迎来新一轮的对决,李纲打算趁此机会打压蔡京一党,好使赵鼎还相。蔡京不甘坐以待毙,也开始连结官员准备反扑。
大周每月只有月初和月中两次大朝会,但每天还有三省六部会议,如遇紧急事件还会加开几场会议。李响了解大周的中央机构运转制度之后,一度倒吸凉气,心惊不已。大周一般的国事都在暖阁里解决,宰相和相关的重臣加上皇帝,就可以决定天下大部分的事情。在大周,只有争执不下的大事才会拿到大朝会上说。民间说书人口中的朝堂,其实只是大朝会而已。
李纲下了青帘马车,等在宫门前。初春凌晨的寒气还有些钻骨,特别是水运发达的汴京城,李纲这位宰相打了个寒战,几位过来打招呼的官员也是哈手踮脚。这个时候不会有人提啥失仪之类的问题,本朝很多制度相当宽松,特别是对士大夫而言。所以冬日大朝会前经常出现一群跳来跳去的大臣,不知道是哪位胆大包天的刁民,在冬日大朝会前把一碗馄饨卖给了当时的宰相,于是冬天的宫门前总会出现朝堂重臣吸溜面条的胜景。
春天是不允许百姓过来摆地摊的。时间大概是早上五点左右,月光已经消失但日光还不见一丝踪影,所谓黎明前的黑暗大抵如此。此时当真是伸手不见五指,如果宫门前没有火盆的话。
李纲拗不过一些官员的客气,占据了最好的烤火位置,昨天刚回开封的虞允文凑了过来。李纲和虞允文借着火光,打量在宫门另一侧烤火的蔡京和汪伯彦,勉强和蔡京拱了拱手算是打过招呼。至于汪伯彦,李纲直接无视,虞允文则皱了皱眉。
“李相,此次还是我来吧,您已做得很多了。”虞允文凑近道,说完皱眉看向另一边的蔡京。
李纲闭眼,扶了扶腰,叹口气。“还是老夫来吧,赵相公不在这几年,老夫已和蔡相相争多次,官家那里也不再信任老夫。就像青石兄所说,老夫行事过直,不宜长期占据高位。老夫大不了和蔡相一起回家养老,但你不一样啊允文。赵相毕竟老迈,将来还需要你扶持一二,这些得罪人的事还是老夫来吧。”
虞允文也长叹一口气,“下官自觉比不过陈康伯……”
“陈康伯那小子确有治国安邦之才,但还须磨砺一二,以免为人所忌,早早被人打压。如今大周天灾人祸不断,流民纷起,造反也屡见不鲜。方腊凶残,北方又局势大变,你和陈康伯早晚要帮着赵相担起这副担子。时局不易啊,重振朝堂便从刘成栋起吧,这里的几封信你先看看。”说到陈康伯,向来不动如山的李纲也双目发亮,然后拿出刘成栋和王珪的信件交到虞允文手里。
虞允文借着火光,一目十行地看完,然后还给李纲,嘴角带笑。“刘成栋果然还是那个忠勇传家的猛士,尽管被逼上山多年也不曾辜负大周,居然还带出几百强军。青石先生也对其评价颇高,不愧是李相看重之人。”
李纲哪里不知道虞允文的打算,这是要将招安刘成栋的功劳交给自己,好让自己轻松一些,于是直接点头表示领了这份人情。谈完刘成栋,李纲话题一转,谈到了一个小年轻的名字。
听说王珪招了刘成栋的女婿为记名弟子,还给了青石玉佩,虞允文对李响很是好奇。青石玉佩啊,要知道王珪的青石玉佩一共只有那么几枚,非自己满意的年轻人不给。就算是欣赏刘成栋也不会做到这个地步,所以这个李响肯定有过人之处。果不其然,李纲紧接着就把王珪收徒的详细经过说了出来。
听完李纲对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拼音的介绍,虞允文释然,同时也对那位被赶出朝堂、只好潜心研究学问的大儒深表同情。虞允文怎知道那位搞出这些知识的大儒根本不存在,王珪判断那位大儒应是数十年前那场争斗的受害者之一,这在虞允文看来理所当然。“凭着献上这些知识的功绩,便是直接封个爵位又如何?”
李纲点头表示同意,“赵相来信,如刘成栋可用,便第一时间赶去围剿方腊,获取战功。所以那个李响小子到时肯定要到汴京来办理刘成栋的手续,王珪这老头子虽然没明说,但我从字里行间便看出他对那小年轻很欣赏,如果真是好苗子,不妨磨砺一番。”
同一时间,睡梦中的李响打了个寒颤。虞允文还想和李纲好好谈谈接下来的计划,但随着几声吆喝,宫门被禁卫打开。两个人高马大、铠甲闪闪的门将带兵守住宫门,朝臣排成两列直奔紫极殿。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一群身着紫色、绿色和青色的老头子行礼如仪。柴喆穿着叮当叮当的朝服坐下去,一脸不耐烦地看着这些大臣。向旁边的太监招了招手,于是可怜的老头子们终于可以直起腰来。看着几个老朽的臣子又是咳嗽又是揉腰,年轻的柴喆心里有些幸灾乐祸,但面上没有丝毫动静。
每次的大朝会虽然都有太监喊有事启奏无事退朝这一句,但每次都有很多事,不然持续三到五个小时的大朝会岂不成了一个笑话。按照惯例,三省六部加上谏议台、三法司等部门纷纷通报工作进展,然后把已经商量好的决策拿出来走个过场,之后就到耗时更长的“臣有本奏”环节了。
果不其然,很快便有人上奏,居然还是位巨擘,柴喆这位年轻皇帝把眼前的面帘打开,发现果然是李纲相公。新鲜了,李刚铁居然亲自下场了!
蔡京和汪伯彦把赵鼎和虞允文挤走之后,终于开始向李纲发动攻击,磕掉一嘴牙也没让李纲少几根毫毛。恰逢京东路的钢铁产量突飞猛进,李纲由此得到了“李刚铁”的称呼。
柴喆对李纲的为人处世是满意的,刚登基时年轻不懂事,由着汪伯彦接连挤走几位重臣。谏议台和皇城司报告了很多不好的消息,加上柴喆很快从王珪那里掌握了一些帝王术,于是这位对朝堂不感兴趣的皇帝也开始玩起了平衡。
在柴喆看来,反正那些复杂的政事自己也不想搞,不如交给这些宰相去处理。太祖说要与士大夫共天下嘛,只要江山还是自家的就好。柴喆自以为已经做得不错,然而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大周也早不是开国时那个气吞万里的大周,更何况他还是一个文艺青年。柴喆自己可能没感觉到,但他只是稍微纵容了臣子进献花石纲的行为,便导致了很多家庭家破人亡。
李纲站在台下侃侃而谈,“刘成栋虽已上山,但仍然约束手下将士,从不伤绅民性命。青石先生为朝廷计,甘冒风险劝其招安,请陛下明察。”
台下的两班大臣交头接耳,文官那里还比较斯文,武将和勋贵那边就像是菜市场了。
“嘿,还真是刘成栋那厮要招安。几年前北伐时老子见过,当真是一条好汉,做事也讲究,可惜被蔡家小儿害了。”开国的勋贵经过这些年的大浪淘沙,如今只剩张李王樊马五家有些影响力,但也大多是混吃等死之辈。如今说话的便是马家家主,看似粗俗实则心细。
张家侯爷忙着打趣,“嘘!老马小心些,别犯了人家文官的忌讳,再给咱们脸色看。”很多年前这些勋贵武将就明白了士大夫对武人的高度防范,于是纷纷混吃等死求自保,反正他们与国同休,文官也不能逼人太过。
武将那边闹成一团,柴喆看得暗叹口气,那些为老不尊的混蛋都跟皇室沾亲带故,他也不好训斥,否则留下苛待勋贵的名声就不好了。看着这些与国同休的勋贵在士大夫的逼迫下一个个吊儿郎当,柴喆有些不懂了,难道士大夫真有这么厉害?
刘成栋有战功为证,又有李纲作保,外加柴喆早对蔡京这老头子不耐烦,于是刘成栋招安的事情板上钉钉。蔡京见势不妙,只好不甘心地请求养老,皇帝陛下哼哼地挽留了几句也就随他去了。为了平衡,曾经做过柴喆王府属官的汪伯彦正式上位,以免赵鼎回来后一家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