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太子刘启为此愤愤不平之时,匈奴那边传来了消息,匈奴老上单于病亡,其子左贤王军臣接任匈奴单于。
第二日清晨,未央宫中朝会之上,文帝问众臣道:“卿等以为,匈奴新立单于,我大汉应如何作为”。
众臣听此言,便纷纷小声议论,“不知这匈奴新的单于会不会领兵犯我汉境……”。
曲周侯郦寄上前言道:“陛下,匈奴新立单于,我大汉自然是要派使节前往匈奴王庭,以探明匈奴单于对我大汉之态度,若匈奴与我大汉修好自是最佳,若对我大汉生有敌意,却也可早做防范”。
太子少傅晁错道:“陛下,曲周侯之见大善,自当如此,自当如此”。
“朕也赞同曲周侯之意,却不知,派何人出使匈奴为好”。
文帝此言一出,大殿之内便鸦雀无声。
文帝只得感慨道:“可惜,此时陆卿不在,若他在定可为朕出使匈奴”。
陆卿便指的是陆贾,当年南越赵佗称帝便是文帝命陆贾出使南越,说服赵佗接受汉朝赐予的南越王印,称臣奉汉约,而陆贾已在文帝元七年病亡……
“陛下莫急,臣以为中大夫李信,可用以出使匈奴”,丞相申屠嘉言道。
“丞相为何举荐此人”。
“陛下有所不知道,此人是一干吏且机智过人,定能完成使命”。
“如此,便循丞相之意吧”。
西汉初年,皇帝对丞相礼遇隆重。按照汉朝任免丞相的仪式规定,皇帝本人亲自出席朝会,在京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必须到会。
丞相晋见,皇帝必须在正殿具正式朝服接见。丞相奏事毕,辞出,皇帝要起立、送至殿门,固丞相之言,皇帝一般都会遵从。
而这个李信便在皇帝召命之下持节奔赴匈奴王庭而去……
匈奴的这位军臣单于,便是后来被刘彘在马邑设伏袭击的匈奴单于。
历经一月之久的跋涉,李信终于到了匈奴王庭所在,见到了军臣单于。
匈奴王帐之内,李信持节拜见匈奴单于,道“拜见单于!我奉大汉天子之命,出使匈奴,前来递交国书”。
军臣单于道:“哈哈哈,国书,本单于怎么不知什么国书!本单于还以为,是汉朝皇帝派人来送汉朝公主前来和亲”。
“单于怎能如此讲话,我大汉皇帝派使节前来,单于之言,岂不是要伤了大汉与匈奴的友谊”。
李信此言一出,一旁的匈奴将领道“哈哈哈,天空上飞翔的雄鹰,怎会与绵羊有什么友谊!”。
“混蛋,给我住口,本单于面前还没有你说话的地方”。
军臣单于转头望着气愤的汉使李信道:“汉朝使者既然到了我大胸奴之地,本单于自然要好好招待一番,来人呐,上酒食。”
只见几名面带纱布蒙面的侍女端上来了酒食,在场的各个匈奴贵族王爷们便立即用刀分而食之,李信见到匈奴人吃的连血带肉之羊肉,不禁皱起眉头,心想:当真是野蛮之人,令人作呕……
军臣单于,边用刀切羊肉送入口中,边道:“汉使以为我大胸奴如何”。
李信对曰:“匈奴骑骑兵虽强,然而我却闻匈奴俗贱老”。
而坐在一旁的中行说笑道:“汉俗,凡有兵为戍从将发之,其父母便省吃俭用,将鲜美食物送于子嗣,是否当真?”。”
李信答道:“以然如此”。”中行说道:“匈奴明战争为事,其老弱不能战,故以其鲜美饮食令壮健者食之,是以自卫,如此怎可说匈奴轻老?”。
中行说其人,当真是华夏史上第一个汉奸,当年,文帝派公主和亲,令中行说一同前去,不肯,被汉廷强行派遣。
怨恨之下,他对汉文帝到:“我若到了匈奴定会威胁汉国。”文帝只当他在说气话,也不以为意。没想到中行说一到了匈奴,果然就立刻归降,并深受老上单于欢喜、宠信。
中行说竭力劝说匈奴不要看中汉朝衣服食物的精美,增加匈奴对自己食物、器械、风俗的自信心,还教给匈奴人记数方法,从此这些蛮族才知道算数。
在其鼓动下,老上单于在给文帝回书中口气傲慢,对汉朝使臣也威逼利诱,动不动就索要钱物金银,不给就威胁秋熟后大发兵马入汉境中践踏。
李信又言道:“匈奴父子同卧一室。父死之后,子竟要以母为妻。兄弟死,生之兄弟以死者之妻子皆尚为其妻……”。
“我大胸奴君臣关系简单,一个国家的政治事务,如一人之身体一般,父子和兄弟死了,活着的娶他们的妻子做自己的妻子,这是惧怕种族的消失。
所以,匈奴虽伦常混乱,但此却是一定要立本族之子孙。如今汉朝虽佯装正派,不娶父兄之妻,亲属之间却更加疏远,且相互残杀,甚至改朝易姓,便是由此造成。
况且礼义的弊端,使君王臣民之间产生怨恨,且极力修造宫室房屋,必然使民力耗尽。
汉朝之百姓努力耕田种桑而求得衣食满足,修筑城郭以保卫自己,所以百姓在急迫时不去练习攻战本领,在宽松时却又被劳作搞得很疲惫。怎比得了我大胸奴勇士,可整日骑马射猎,岂不欢快?”。
中行说的一番言论,竟驳的李信无言以对……
李信在匈奴数日后,便带着军臣单于手书的信件返回汉境。
待其回至长安,将书信上呈天子,文帝观之,只见信中道:天地所生、日月所安置的匈奴大单于恭敬地问候汉朝皇帝平安…………
自中行说到了匈奴,在他的教唆之下,匈奴单于来信,便是如此傲慢。
随后,文帝在早朝之时,将此书传阅众臣,丞相申屠嘉首先说道:“陛下,臣观此书,又从李信口中所得,匈奴单于似乎欲与我大汉修好,此当真是一幸事”。
众臣纷纷称是,更有一《诗》博士进言,趁此匈奴单于新立,当选一宗室之女,复与匈奴和亲。
博士,始于战国。秦始皇时有博士七十人。汉承秦制,诸子百家皆有博士。汉文帝时,始置《书》、《诗》的一经博士,并立诸子传记博士,有博士七十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