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1 / 1)

“于一,你下午有课吗?今天下午有个重量级的讲座,你要不要一起去听一下?”中午吃饭的时候,于一收到了温暖发来的信息。

“好啊,我下午没课。谁的讲座?是法学的吗?”

“不是哦,是建筑学的,这位大师叫矶崎新,日本人。”

“建筑学的?怎么会是建筑学的?你还有辅修建筑学吗?”

“哈哈,建筑学我倒没辅修。但因为感兴趣,我平时有去看一些建筑学方面的东西。矶崎新教授刚获得了普利兹克奖,这个奖每年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可是号称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机会难得,建议你一起去听一下。”

“温暖,你这境界太高了。可是建筑学的东西,我一点都不了解,怎么能听懂?”

“学问都是相通的。你喜欢美好的事物不?你没觉得建筑也是一种美好的存在吗?”

“你这么一说,倒是有道理。”

“你刚好又会日语,听起来可比我轻松多了,我还得依靠现场翻译。就这么说定了,下午不见不散。”

下午一点四十分,于一和温暖提前二十分钟到了同济大学的“一·二九礼堂”。令于一惊奇的是,容纳近六百人的大礼堂此刻已几乎没什么空位。他和温暖好不容易在左手边靠后的地方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

“温暖,你说这个讲座怎么会这么火爆?来的都是建筑专业的学生吗?”

“我没骗你吧,大师的讲座肯定会座无虚席。我觉得应该不全是建筑专业学生吧,毕竟矶崎新老师的名气实在太大了,据说社会上一些建筑设计院整个部门的人都会过来,聆听大师的智慧。”

“好吧,看来还是我太落后了,连大师的名字都是第一次听说。”

“哈哈,没关系,以后有好的讲座,我们多分享。”

不一会儿讲座开始了,于一和温暖便专心听起了讲座。虽然于一会日语,但讲座中因为有太多建筑专业的术语,所以很多时候他也得借助于现场翻译才能听懂。

不过当他环顾周边,却发现温暖和在坐的人都一样,脸上洋溢着某种对知识的渴望,也洋溢着见到大师的兴奋。到了最后讲座的提问环节,看到大家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不停提问,丝毫没有收住的意思,现场主持人只能强行结束了讲座。

这一刻,于一才明白,一个好的学校,对知识、对真理渴望的氛围是多么重要。

这天下午,因为在研究院忙到六点多,晚上还得继续加班。王老师就带着于一和新来帮忙的黄莹同学到校内的三好坞景观餐厅吃饭。来了学校这么久,听同学们说三好坞餐厅特别好吃,但是因为那边价位较高,于一就一直没舍得过去吃。他本计划着等到白丽瑶生日的时候去那边给她过生日,顺便改善下生活。

“你们俩点下菜,我这边处理点事务。”王老师刚坐下,便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叠文件,对着于一和黄莹说。

“好的,王老师,您想吃点什么?”于一问。

“没关系,你们看着点。”

“好的,王老师。”

于是,于一和那个黄莹同学看着菜单上的图片,就在点菜单上写了起来。茶树菇牛柳、牛小排、八宝辣酱、桂花红烧肉,又加了个翡翠银鱼羹。可能是确实饿坏了,俩人看着菜单上的图片,不停地咽着口水。

不一会儿,菜就上全了。

“来,咱们边吃边聊。”王老师一声令下,于一和黄莹开始大吃了起来。

“菜品味道怎么样?”王老师问。

“好吃”两人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

“都说吃在同济,我还以为是说同济的学生食堂好吃,但没想到三好坞的菜也这么好吃,而且环境也不错。”于一补充道。

“是啊,以前很多校外的人会到这边来吃饭,但实在太受欢迎,现在学校都不承接校外的预定了。你俩这么喜欢,看来以后我得多请你俩来吃几次。”王老师边吃边说。

“哈哈,谢谢王老师,跟您做事有力量。”于一也风趣了一把。

“有个小问题,不知道你俩注意没?你们看看你俩点的菜,第一,没有青菜,第二,四个菜中竟然有两个都是牛肉,第三,咱们今晚是边吃边聊,不是工作餐,不用吃完就立马回去干活,但你俩点的都是下饭菜,口味偏重,缺少清淡的菜品,荤素搭配……什么样的场合点什么样的菜,点菜也是门学问,有技巧的。”

“不好意思,王老师,我们之前都没参加过什么大的场合,都没点菜的经验。”黄莹说。

“是啊,王老师,跟您不仅可以学专业知识,还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像您每次出国,您都会给办公室老师带礼物,我觉得这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于一真诚地说道。

“于一,有个细节我想跟你说下。就在我刚刚说你们点菜问题的时候,你猛地一抬头,而且好像还有挑眉动作。这在外交场合是很忌讳的,尤其是跟重要人物、或者跟长者、前辈在一起的时候,很不礼貌。你要慢慢地抬头,不能让你的这些小动作引起别人的不适。至于像你说的,送礼物这些事情只要用心一些,都可以做得到。礼物也不用太贵,一个点心、一块巧克力什么的都可以,关键是在于这份心意,收到的人自然会开心。”

“好,王老师,可能之前不自觉养成了这样的不好习惯,还请您多给指导。”

“另外,你的说话语速也需要再慢点,你山东口音比较重,语速再很快的话,人家不一定能听清。”

“好的,王老师。刚好我还有个事情想请教您,每次只要一到办公室,您就是把凳子往前一拉,打开rd文档,就开始专心致志写文章。最佩服您的是,您很多时候一坐就好几个小时,心无旁骛。像昨天晚上,您吃完晚饭到办公室开始,到您坐最后一班地铁回家,我看您所有时间都在写文章,我好奇的是您是怎么做到心无旁骛,全身心写文章的?”

“这么跟你们说吧,我觉得做科研有几点比较重要。第一,喜欢。你得喜欢做科研,你才能全身心投入,你才能在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主动去想这些事情。把这些闲杂的时间利用起来,你就会不停地有新东西产生,你一旦在办公室坐下,就会着急把这些新东西写出来。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写文章很痛苦,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享受,一种畅快表达的享受,一种传播思想的享受。第二,付出。什么事情都是靠积累的,只有实实在在的踏实付出,积累到一定量后才能厚积薄发。比如,现在给你个机会,让你站在校长面前,给你5分钟时间让你把你的思想汇报清楚,你能做到吗?我们一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怎么能在5分钟的时间里,把你的思想、观点表达清楚,让别人知道你是一个实实在在、有真学问的人很重要。为了能在5分钟里表达好,你可能得付出5万个小时的努力。第三,持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很多人都在说,现在也是一种时代趋势。当下社会发展这么快,知识、信息的更新速度也随之加快。不夸张地说,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后。所以千万不要有今天我多学两个小时,明后天我就可以不学习的想法。学习是个持之以恒的过程。

“王老师讲的太好了,终于知道我们跟您的差距在哪了。您很享受做科研的乐趣,而我们每次写个论文都痛苦得要死。”黄莹笑着说。

“知道为什么写论文痛苦嘛?因为你们看的东西太少,积累的东西太少,没啥墨水。等你书看到一定量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是种享受了。我办公室后面那满满一书柜的书,都是这些年我看过觉得很棒的书,你们在办公室没事的时候翻翻看,但要带回宿舍看的话,得给我写借条,这些书都太珍贵了。”

“对了,王老师,我看您在办公室的时候基本都是全身心在写文章,很少见您在办公室看书。”于一好奇地问道。

“是的,我在办公室基本都是在写文章,看书基本是在地铁上,或者回到家睡觉前。”

“晚上十一点多到家,您还要看书?”于一惊奇地问。

“是啊,我每天除了写我的专著、写我的课题,还得写一篇时政类的文章,这段时间基本每天都有一篇文章发表在比较大的报纸上,时间根本不够用。所以看书的时间只能放在这些零散的时间了。”

“听您这么一说,我觉得我们的日子过得太舒服了。”于一羞愧地说。

“所以你们回去得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了,先做个规划……”

一顿饭的时间,于一感觉自己身上的压力陡然增加了很多。听着王老师每天繁忙的日程安排,再对照下自己的安排,他羞愧不已。虽然他从不玩游戏,不做无聊的事情浪费时间,但他每天除了学习,还要忙研会的事情,忙研究院的事情,还要有一定的时间跟白丽瑶卿卿我我。他从没想到过,一个大学教授竟然会这么拼。在他读大学的时候,他总觉得大学老师基本是一个养老的岗位。有课的时候上上课,没课的时候就可以自由安排,还有着暑假、寒假两个长长的假期,日子再舒服不过。

看来,我得再使劲逼逼自己,挖掘更多的潜力了,于一在心里默念道。

最新小说: 为妻不贤 末日重生 全宇宙都在氪金养我 短篇小说合集 竹马草莓味 田园娇宠:猎户家的小娘子 都市神医:开局九张婚书 天之下 诛锦 傅少的冷情娇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