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风热情奔放的像一个浪荡娘们,不管人们出门干什么,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浪。
马车吱嘎嘎吱嘎嘎的从午门驶过,锦衣卫花了一上午的时间,终于把五万套迷彩服和解放鞋运送到了京营之中。
这军绿色的衣服和鞋子一出现便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京营神枢营的士兵他们往身上一穿,再把一种叫武装带的腰带往腰间一扎,整个队伍的精气神比那些没换装的士兵们强的不是一星半点儿。
尤其是穿着这身衣服往树林里或者草丛一趴,稍微离得远了根本发现不了,这一点就连锦衣卫也是羡慕不已。
乾清宫,朱由校忙碌了一晚上,一直在暖阁睡到正午时分才起床。洗漱完毕,还没等他用膳便见王安步履匆匆的走了进来。
“主子爷,您总算是睡醒了。孙承宗孙督师已经在文华穿殿等了您大半晌了,他从辽东前线一回来连家都没回便要来给您早讲,现在都成了午讲了,您要是再不去恐怕他那个老学究就要发飙了。”
朱由校把洗漱物品全都搬到了东暖阁,放下手中的毛巾,一脸疑惑的问道:“午讲?讲什么?”
王安一脸的懵逼,“额,孙大人本来是要早讲的,可现在这时间都中午时分了,只能午讲了。午讲属于小经筵之一,按照惯例,应该是讲《通鉴节要》、《贞观政要》。”
作为政治核心,通过讲读皇帝可以通晓历代兴衰,提高文化修养,讲读结束之后还可以和讲官和阁臣一起切磋治国的道理,提高治国的水准。
然并卵,因为明朝的皇帝被限制在小小的紫禁城这一方天地中,先天就脱离实际,自打土木之变后,皇帝踏出宫门一步,朝臣就以“保护圣躬”为由加以劝阻。
更何况明朝的皇帝认真听讲的压根就没几个,变着花样不御经筵那是常有的事。
所以皇帝的素质并不是特别的高,所以他们很难有效的发挥出权力核心的作用。
朱由校脑子一阵空白,搔了搔头,“王安,有小经筵是不是还有大经筵?”
作为太监的扛把子,王安精明至极,岂肯让朱由校露怯,连忙出言解释,“主子爷聪慧,早讲、午讲称之位小经筵,这是每日都有的。大经筵分为春讲和秋讲,皇帝御临文华殿听讲,寒暑暂免。万历二年(1574年)定自二月十二日起,迄五月初二日;秋讲自八月十二日起,迄十月初二日。”
朱由校感激的冲着王安点了点头,他对孙承宗这个帝师颇为感兴趣,“饭不吃了,现在就去文华穿殿。”
王安不敢怠慢,连忙在前引路,七扭八拐,不消片刻便引领朱由校到达了文华穿殿前。
器宇轩昂的孙承宗身穿一品朝服,昂首挺胸站在文华穿殿之前,看到朱由校轻车简行而来心中的怒火去了大半,远远的便跪倒在地,“臣,孙承宗叩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校快步上前,弯腰将孙承宗搀扶而起,情真意挚的说道:“老师快快请起,你我君臣之间以后万不用行此君臣大礼。外边的日头这么足,让老师在外面站了这么久,都是学生的不是,咱们屋里说话。”
孙承宗的脸上这才有了一丝笑容,没想到半年多没见朱由校愈发的尊师重道了,“多谢圣上体恤下臣。”
君前臣后,二人来到文华穿殿之内。不用吩咐,自有值守的太监呈上香茗。
孙承宗开门见山,,不待朱由校寒暄,冲着他打了一个眼色,便拿出了《贞观政要》开始照本宣科起来。
鸡贼的朱由校早就便看出了其中的猫腻,按理说孙承宗从辽东回来应该先去内阁述职,他此刻却跑到文华穿殿来给自己午讲,还一等就等了一上午,一定是有什么要紧的事情要找自己当面陈述。
做戏要做足,孙承宗讲了足有半个时辰,朱由校抻了个懒腰打了声哈欠,冲着那群听的津津有味的太监们挥了挥手,一脸疲惫的说道:“朕有些养生问题要跟孙大人请教一下,你们都下去吧。”
那群太监心中思绪万千脸上却是波澜不惊,全都垂首倒退而出。
“哐当”一声,王安贴心的关上了殿门,他知道什么事情该知道,什么事情不该知道。
孙承宗见殿中再无一人,拖着酸麻的双腿不合礼制的凑到了朱由校的跟前,拉着他的时手是老泪纵横,“皇上,老臣总算是见到你了,您长高了,也瘦了。老臣,一年之间上了七八个折子求见,您为何都给淹了啊?”
朱由校用衣袖轻轻的替孙承宗拭去泪水,苦笑一声,“老师,实不相瞒,朕对此事是一无所知,别说折子上的内容,就连折子朕都没见到。想必是魏忠贤等人使了手段,淹了老师的折子吧。”
孙承宗知道朱由校说的这都是事实,加上其并无责备之意,后退几步重行君臣之礼,神情郑重的说道:“圣上,老臣之所以快马加鞭急匆匆的赶回京师面圣,是有一件边关要事禀报。”
朱由校连忙起身,把孙承宗搀扶而起,“老师不必拘泥于礼数,但说无妨。”
孙承宗重重的点了点头,无比愤恨的说道:“三月前派遣党羽胡良辅、记用等四十五人带着数万武器装备来到山海关,供给边关军队,又用白金十万,蟒、麒麟、狮子、虎、豹等银币赏赐将士。
圣上,他们表面上是慰劳军队,实则是在窥探军情。武将本就受文官掣肘,现在又有宦官监军,虽说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一旦遇到紧急军情经常裹足不前,出了事情更是相互推诿,拖来拖去最后终究是不了了了之。
可无论是流失了边民,还是丢失了国土,这份痛楚最终都会由朝廷来承受。”
朱由校听出了孙承宗话后的意思,双眼精光直射,“老师的意思是让朕撤掉监军太监?”
孙承宗欣慰的捋了捋像戟一样的胡须,眼中露出了赞赏的目光,声音雄厚的说道:“正是!宫中派出的宦官一味的索贿方算小害,那群不懂的军事之法,却偏要指挥一通的才是大祸害。”
朱由校眼睛一眯,“撤掉太监监军可以,甚至连文官也可以撇到一边!”
孙承宗眼睛瞪得溜圆,他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更不敢相信年纪轻轻的朱由校会有如此大的魄力,“吾皇威武!”
谁知朱由校话锋一转,翻了翻眼前的《贞观政要》,咄咄逼人的说道:“老师你莫要称赞朕,在这之前,请你给朕一个防止边将尾大不掉的策略,朕可不想让唐朝的安史之乱重现人间。”
“啊!?”孙承宗大惊失色,语气慌乱无比,“圣上是说九边之将有可能成为军阀,反过来为祸大明?”
朱由校微微一笑,“正是!”
孙承宗原本是乘兴而来,却被朱由校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整个人都蔫了下来,“老臣思虑不周,还请圣上见谅。”
“无妨,老师一片赤诚之心日月可鉴。”朱由校缓缓的从衣袖之中掏出了两本奏折,缓缓地推到了孙承宗的面前,“老师,这是兵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御史参劾你贪赃枉法的奏折,他们要朕掳去你的兵部尚书和蓟辽督师,你说朕是如何做的好。”
孙承宗接过奏折脸上阴晴不定,迅速的翻阅了起来。
监军太监撤还是不撤,确实是个问题,朱由校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除非他不想亲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