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火小说 > 其他类型 > 百年沧桑 > 二 静悄悄的来

二 静悄悄的来(1 / 1)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曲阜阙里。

一个婴儿在陋巷一户人家呱呱落地。

没有张灯结彩,没有鞭炮(那个时候鞭炮还没有发明)。

没有天生异象,没有一道红光,他不是帝王,司马迁写史记也不来虚的。

儒家敬鬼神而远之,实际上就是不信,所以他的弟子也用不着装神弄鬼美化他。

虽然后世的帝王将他封为文曲星,魁星之首,但在当时他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生在一个平凡普通的家庭,谁也没想到他的诞生对后世来说有如此大的意义。

一个人出生的时代很重要,俗话讲乱世出英雄,他生在乱世,却又是知识分子最幸福的年代。

东周,春秋战国时代。

那是大师辈出的年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各诸侯统治阶层为了自保,为了图强,都放下身段,礼贤下士,不惜珍器重宝,招揽人才。

只要你有才干,只要你有口才,或者只要有人推荐你,都可以谋个好饭碗,再不济也可以混个门客。

一个人出生的地方也很重要,俗话讲人杰地灵。

孔子出生的地方是鲁国的陬邑(山东曲阜),周公的封地,礼乐之邦,靠近当时鲁国的政治中心,风水那是杠杠的。

他从小在这里长大,耳濡目染,便于接触到礼乐方面的知识,从这一点讲他占了地利。

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商汤,威名显赫。周灭纣,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庶兄于商丘建立宋国。孔子出身贵族,六世祖孔父嘉曾为宋国大司马(掌兵权),不过到了他的父亲叔梁纥这一代已经衰落了。为了躲避宋国的战乱叔梁纥逃到了鲁国,担任陬邑大夫。陬邑名义上是个县,其实是个乡,就相当于乡长。

生逢其时,地又昌运,那是不是就一帆风顺?

不是。

孔子很悲催是小老婆所生,那个时候没有小三,姑且叫小妾。父亲正妻叫施氏,她很能生,一连生了九个女儿。叔梁纥忧心忡忡,古代重男轻女没有儿子哪行?于是纳妾,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叫孟皮,所以孔子排行老二,后世有人挤兑他孔老二就是这么来的。

他的哥哥孟皮天生是个瘸子,做父亲的当然不喜欢,还想再生一个,这个时候他已经66岁了。

放在今天,这也不算个事,可是古时候缺医少药,七十已经是古来稀。

孔子的母亲叫颜征在,时年不满二十岁,两人年龄相差悬殊,在尼山野合生下孔子。

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孩,长大了会光耀门庭。老爸叔梁纥想的只是传宗接代,临老了加把力,以六十六岁之躯拼死一博,死前他还在担心这儿子将来的前途。

他与少女颜征在有点不伦不类,既非明媒正娶,也不是什么老少恋,就是想生猴子。

孔子出生了,却象私生子,更倒霉的是他生下来才三岁父亲就过世了。

亲娘颜征在失去庇佑,被正妻施氏赶出家门,孤儿寡母在小巷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现实生活对孔子来说是不利的,祖上的荫庇靠不上,柴米油盐还得自己张罗。

他虽出身贵族,但三岁丧父,十六岁丧母,家境不是很好(与屌丝没有什么分别)。生在这样一个没落的家庭,处在这样一种艰难的环境,孔子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怨天忧人,而是勤勤恳恳,凭自己努力闯出一番作为。

孔子小时候玩游戏,常摆起各种祭器学大人祭祀时的礼仪动作,长大后他虚心求教学会了各种礼仪。大户人家婚丧嫁娶、冠礼(成人礼)、祭祀、红白喜事多请他主持,得一些谢礼贴补家用,平时谋点小差事维持生计。

(二)忍辱负重

《论语子罕》篇中,孔子提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就是说从小贫贱,干过很多粗活。

他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后来又做乘田(管理畜牧),都是一些低级的小公务员。某一年土豪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结果被土豪的家臣阳虎拒之门外。打脸了,孔子当时还很年轻,他忍辱负重,平常人受了气总是怨天尤人,但孔子不一样,他觉得自己德行还不够。

为了生活,孔子继续在红白喜事中担任‘司仪’,这些都是不入流的小角色,不管做什么他都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得到众人好评。

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指的是人脉朋友圈。孔子可以说是赤手空拳打天下,靠的全是后天的努力,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他虚心、宽和,处事公道,为人正派,处处以德服人。

他慢慢的积累,二十岁时虽然还是一名小吏,但名气已惊动了当时的国君。

(三)独辟蹊径

二十六岁那年,孔子站在自家的杏树下,站在亲手垒筑的教坛上,面向台下的莘莘学子,面向蓝天白云,面向天空来仪的飞凤,意气风发,壮怀激烈…;…;…;

从那一天起,他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

凯撒大帝当年

骑在马背上向世人宣布。

他的铁蹄横扫了欧亚非。

孔子也一样,不过他不是用武力,而是用他的思想,他的德行,用他的一言一行来征服…;…;

因为开办私学,渐渐有了名气,后来一直做到鲁国的大师寇(掌刑事),代理丞相。

大凡圣人,必非常之人。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这三样试金石还不足以说明孔子的伟大,孔子最让人称颂的是士人的骨气。

孔子很有骨气,他与那种无原则一心想往上爬的官僚不同,趋炎附势无原则的事他不干。

齐景公问孔子为政的道理,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国君要像个国君,臣子要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他不是那种夸夸其谈的人,在鲁国上任中都宰(地方官),到职一年就很有绩效,升任司空(管工程),再后来又升任大师寇。

就象职业经理人,到一个公司就能创造业绩。

鲁国重用孔子,国力日盛,齐国自危,便从国内挑选了八十个美女,训以歌舞,送给鲁国国君。鲁国国君沉溺美色,国事荒废,孔子看不惯便辞官而去。

%d酷匠-e网p正版=/首发

他是那种志向高洁,心怀天下的人,看不惯当权者就辞官,周游列国,到别处去推行他那套理想。

他想当官吗?想。他谋官吗?谋。

‘学而优则仕’,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就是为了给自己和弟子谋取一官半职,但如果主子不采讷他的谏言,不推行他的思想,对不起,无论什么高官挂印而去,哪怕遭受迫害,哪怕去流亡,他也义不容辞。

“天下有道则仕,天下无道则隐”。

不管身居何职,不管在什么高位,他都没有为自己谋取任何私利。

封妻荫子,收受贿赂,中饱私囊,这些事他从没干过。房子、车子、票子、妻子、儿子,‘五子登科’不在他考虑范围。

如此人品,如此官德,后世之人又有多少能达到这种境界?

正因为这样,统治阶层对他敬而远之,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

到晚年孔子才死了心,居家授学,著书立说。

做为士人,做为士大夫,孔子诠释了什么叫文人的尊严,为千秋万世树立了典范。这与后世那些衣冠禽兽,那些迂腐的士大夫官僚是不是不同?

孔子的一言一行在告诉人们,士人是有尊严的,不是奴才,不是墙头草,不是察言观色,不是苟且偷生。

一直被模仿,从来没超越。

真正了解他的生平事迹,你会否觉得他很可爱?与想象的不一样?

孔子的思想,以及他与他弟子的对话编著在《论语》这本书中。

西方有《圣经》,犹太人有《旧约》,穆斯林有《古兰经》,这都是千古流传下来的魄宝,一个字都没有改动过。

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能得以传承,就得益于此。

《论语》也没有改动过。

华人文明得以传承,不止一本书,有《易经》,《道德经》,《论语》,《孟子》,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但最重要的还是《论语》。

有些人说,会不会是说一套做一套?话说的冠冕堂皇,背地里男盗女娼,这种事何其多哉…;…;…;

说孔子坏话,说儒家坏话的不是没有。

听其言,观其行。

正本清源,还得感谢太史公,不管后世的人出于何种目的,不管宣传如何诋毁,只要《史记》还在,只要翻开《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都有记载。

如果你连《史记》都不信,那就没辙了。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最新小说: 开局签到西游送太乙真人 从木叶开始的宇智波琴川 炮灰王妃今天洗白了吗 团宠小祖宗九百岁 八零好福妻 成为反派得不到的黑月光 九零福运小俏媳 谍海偷天 穿越从语文书开始 我靠着茶里茶气嫁给了豪门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