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北魏的统治者还在为争权忙得焦头烂额之时,北魏的边疆已经告急,正光四年(523)四月,沃野镇的高阙戍爆发了破六韩拔陵领导的起义。至此北魏末年最大规模的起义——六镇起义拉开了帷幕。
六镇指的是沃野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以及高欢的老家怀朔镇。北魏政府设置六镇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柔兰族南下,保卫平城,应该说这在北魏初年的内外政治背景下,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然而自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北魏的阶级矛盾便日益加深了,本地鲜卑族势力和进入洛阳后被汉化的鲜卑族待遇收到了明显的差别,于是一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便逐渐生成了,当然导致六镇起义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民族矛盾,自然灾害等等还有许多,我们在此不细说。
破六韩拔陵(这名字,我的天~)是匈奴人,最早是从破六韩孔雀部落中征调出来的戍兵。自破六韩拔陵起义后,一路”攻城掠地“,并在次年春,杀死沃野镇边将,并改年号为“真王”(足见其不自信)。六镇各族人民本已受尽北魏统治者无休止的压迫和奴役,怒火本已压抑在心中多年,如今沃野镇义旗一举,起义队伍就形同烽火燎原之势席卷了六镇,一时间六镇的军民无论汉胡,纷纷响应。
这其中当然包括我们的高欢同志,在怀朔镇那段安稳的岁月里,他已经认识了不少他的革命挚友,这些人中有不少都成为了后来高欢争霸天下的有力助手,现在我们就依依介绍一下这些猛人。
第一位是孙腾。史书记载”腾少而质直,明解吏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这小伙年轻的时候就很实诚,而且对政治形式的分析很有一套。因为此人将在高欢日后革命的生涯里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请大家现在先对此人的名字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第二位是侯景,鲜卑血统,怀朔本地人,虽然我们常说不能以貌取人,要尽量去发现别人的真善美,这样才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但不得不说侯景先生的外貌实在是太过独特了。侯景个子矮小,上身长下身短,宽额头高颧骨,脸色暗红,没有胡须,眼神还喜欢在地面上左顾右盼,声音喑哑嘶裂。不仅如此,侯景的左足还生有肉瘤,因此骑马射箭并不是他的长项。呵呵,请读者试想一下这样的形象还哪里像个人,分明就是一头豺狼嘛。
不过上天对侯景是公平的,虽然为侯景先生关闭了一扇成为美男子的大门,却为他打开了智慧的大门。史书记载他有智谋,在怀朔镇也算是小有名气。相比上面介绍的孙腾,侯景则要出名的多。不过他出名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的仗打得多好,或是他的政治才能,而是因为一件被后世帝王们纷纷引以为鉴的叛乱事件,当然这是后话。
在此我们先要声明一下的是这两位高欢的挚友最早并没有随高欢参加到六镇起义的队伍,而是参加了尔朱荣率领的镇压叛军的队伍。这很好理解,尽管孙腾和侯景担任的都是官衔小的得不能再小的公务员,但好歹也是吃着皇粮的,没必要和那些亡命之徒混在一起,而且尽管起义军声势浩大,但毕竟名非正统,而且与朝廷军队实力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当时的朝廷的一些小官都把镇压这次起义看作自己升迁的捷径。
但是我们已经说过了,这世界上总有许多非常之人,对于这样的人,我们不用想着追求弄明白他们的思想,也不必奢求这么做。上面讲了高欢并没有和l他在老家认识的几个挚友参加到朝廷军队中,而是就地参加了杜洛周领导的上谷起义。在破六韩拔陵牺牲不久后,杜洛周接过起义大旗,继续沿用“真王”年号,队伍很快发展到了十万之众,并与怀镇兵鲜于修礼的队伍合并,很快占领了河北大部分县城,至此,起义军达到鼎盛。
照理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正常人就应该循序渐进,等着公司做大做强,直到最后变成全国垄断公司,再坐享红利分成。但是高欢敏锐地发现这支起义军最终难成大事,尽管这支起义军一路攻城拔寨,但沿途屠杀掳掠,并不得民心。于是在这种与自己政治理想极端相悖的情况下,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高欢终于下定决心,联络了他在起义军中认识的几个新朋友,准备谋划一件大事。
这几个朋友分别是尉景、段荣、蔡俊,其中段荣是和高欢互为连襟,关系好到估计连开裆裤都可以互穿的地步吧。另外两人想必与高欢的的关系也不差,因为他们谋划的是一件足够让他们所有人掉脑袋的事——火并。
火并也就是俗称地抢山头,比较著名的事件有豹子头林冲火并王伦。这应该算是一件比较缺德的事,因为人家好心收留你,你不感恩也倒算了,还要想着去夺人家的产业。但是我们可能忘记了,在那个弱肉强食的乱世,这个舞台如走马灯似的转化着,没有强者,只有更强者才能立于在这舞台上。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如同许多电视剧里演得那样,当你在一间小屋时,总会有一个恰巧路过的小人,他会将你们的谈话记录秘密记下。于是,很不幸,高欢犯罪团伙遇上了这样的小人。
像普通剧情一样,小人向杜洛周如实禀告高欢四人团伙的阴谋,杜洛周反应倒是很快(这事儿反应不快还真不行),立刻下令去抓人。我们不得不说,上天是很眷顾我们主角高欢的,此时他正准备骑马去杜洛周军营复名,远远地看见前方尘土飞扬,大概有几百余骑向他所在的军营飞驰而来。
于是他先是愣了一会儿,然后用半分钟作出了他的决定,带上老婆孩子和兄弟,咱们走。
但是我们说毕竟事出突然,还拖家带口,而且可能高欢同志军营中连马匹也不够,高欢同志又不懂得尊重妇孺儿童,自己和他的那帮兄弟骑着快马在前,导致娄氏和他五岁的儿子只能乘着牛儿在后面跑,更糟糕的是儿子文襄因为年纪小,好几次从马上摔下。终于在一个拐弯口,文襄又不幸落马,眼看追兵就要赶上,无奈的高欢甚至曾几度想拿起弓箭射杀自己的儿子以免落入敌人之手。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部将赖荣赶到文襄身旁,拔出腰间佩剑杀死了一个距离最近,猛扑而来的敌兵。然后用双臂抱起文襄,然后飞驰追随高欢而去,敌人的长枪最终戳了个空,这才最终形幸免。在奔跑了不知多久后,待确认已经完全甩开了追兵后,众人才安心地驻地休息。
深夜,正当经过一天颠簸的众人都安然入睡之时,唯有高欢望着头顶的那轮明月,今早发生的事仍历历在目浮现在眼前,此刻他正陷入迷茫,他不知道他接下来的命运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