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鼓骂曹(上)
《击鼓骂曹》是一出京剧老生传统戏,取材于《三国演义》第23回“弥正平祼衣骂贼”,故事是“名士”祢衡被孔融推荐给曹操,曹对其轻慢,用为鼓吏来羞辱他,他当着满朝文武大骂曹操,借击鼓来发泻。后经文武官司员相劝,勉为曹下书,去顺说刘表。
此剧充分表现祢衡的高傲性格,不为威武所屈,大骂当朝丞相,剧中唱腔和念白,都是表现封建社会“名士”的形象。全剧唱腔都是“西皮”,扳式比较全面。当“二六”就有三段,反映三个不同的内容和思想,所以使人不感觉重复。这是在传统剧目中,唱腔布局运用板式的一个特点。
击鼓骂曹典故东汉末年,河北平原郡有一位名叫祢衡的名士,他自幼饱读诗书,精于韬略,以能言善辩闻名于时。后来受到北海太守孔融的赏识,被聘为幕宾。孔融十分器重祢衡的才干,了使他能有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特意将他推荐给了朝廷。当时的汉献帝不过是个傀儡皇帝,朝政大权完全控制在身为丞相的曹操手中。祢衡早就看透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就是去了,曹操也未必真的肯用自己。可是一来碍于孔融的知遇之情,二来自己也久有匡扶汉室的志向,便抱着试试看的念头随孔融来到许昌。
刚刚平定了北方群雄的曹操,正当踌躇满志不可一世之际,他早就听说过祢衡这个人,在他看来,祢衡不过是个徒有虚名的舌辩之徒,再加上祢衡素有性情高傲的名声,因此曹操对孔融的推荐并不怎么感兴趣。
听说祢衡到来,曹操故意端起丞相的架子命人将他传唤进来。
在孔融和曹操部将张辽的陪同下来到丞相府,祢衡见了曹操躬身施礼,曹操却坐在位上动也不动。祢衡一见曹操如此倨傲无礼,不由大失所望,心里暗自埋怨孔融把自己荐错了人。
曹操明知是祢衡,却故意装做不认识地问道:“下站何人!”
祢衡强忍怒火回答道:“敝人姓祢名衡字正平,平原郡人氏。”
孔融在一旁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忙小声对曹操说:“丞相,这位就是我对您说过的祢先生啊。”
曹操“哼”了一声,把脸一沉说:“我知道他是祢衡,你瞧他那大摇大摆的样子,见了老夫也不说行个大礼,这样的狂妄之徒,怎不他。孔融一见慌忙上前劝阻,祢衡神情自若,毫不畏惧。曹操知道祢衡是当今名士,如果杀了他自己必落恶名,便对张辽说道:“将军不必动怒,这种狂妄之徒用不着和他计较。”说完,转过身问祢衡道:“明天正值元旦佳节,老夫准备明日一早在丞相府大宴群臣,我帐下正好缺一名鼓吏,不知你愿不愿意干?”
曹操明知祢衡性情高傲,却故意让他充当一名鼓吏,以此来羞辱他,谁知,祢衡却一口答应了下来。曹操心里暗道:好吧,明天准时到来便罢,若是迟来一步,我就按军法处置,让你死而无怨!
祢衡十分清楚曹操的用意,他同意担当鼓吏也有他自己的想法。自己空有满腹学问,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曹操要在元旦节这天大宴群臣,自己刚好借担当鼓吏的机会,在百官面前将他痛骂一番。这样即使丢了性命,也可留个清白的名声。
第二天一早,丞相府前车水马龙,文武百官纷纷前来赴宴,祢衡故意身穿一件破蓝衫大摇大摆地走进府来。门吏一见忙上前训斥他说:“丞想大宴群臣,你穿这样一件破蓝衫成何体统?”
祢衡十分恼怒,索性把蓝衫脱掉赤着上身硬往里闯。门吏慌忙阻拦,祢衡大声道:“用不着你们管,丞相如果降罪,自有我一人承担。”
这时,曹操传下令来,命鼓吏擂鼓三通。祢衡当即在大厅外面的西廊下擂起鼓来,他将自己的满腔激愤之情全部倾注于鼓声中,那声音如金声玉振时缓时疾,缓如轻骑远逝,疾如惊雷骤发。厅上的文武百官都为这鼓声所吸引,纷纷朝廊下观望。众人一见祢衡竟然赤着上身不禁大为吃惊。
曹操知道祢衡有意这样,可当着百官之面又不便发作,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曹操走到廊下问道:“今日老夫大宴群僚,你当着百官之面赤身露体究竟是何用心?”
祢衡微微一笑,说:“赤身露体,方显得我祢衡是个清白之人。”
“那你说说这里谁是混浊之人?”
“你曹操就是个混浊之人!”、祢衡一言出口,厅上百官全都大惊失色,孔融心里更是焦急万分,心想,这下祢衡的性命算是保不住了。
谁知曹操听了却丝毫未恼,仍不动声色地道:“既然你说老夫是混浊之人,那就说说为什么吧。”
祢衡毫无所惧,慨然应道:“你不识贤愚是眼浊,不纳忠言是耳浊,不读诗书是口浊,常怀篡逆是心浊。我祢衡乃是天下名士,你身为丞相却将我用为鼓吏,难道不是混浊之人!”
曹操听罢哈哈大笑,说:“老夫兴兵以来,横扫天下,赫赫威名无人不晓。你不过是个狂妄无知的小儿郎,竟敢在老夫面前自夸自量,真是太令人好笑了。”
此时,祢衡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当即历数了曹操擅权乱政、祸国殃民的种种罪行,甚至连他出身阉宦的家底都给抖落了出来。
没等祢衡说完,张辽早已怒不可遏了,他拔出剑来指着祢衡大骂道:“大胆祢衡,竟敢三番两次辱骂丞相,今日若不杀你,难解我心头之恨!”
众人一见忙上前劝阻,祢衡冷冷一笑说:“好你个张辽,你当我不知你是什么东西吗?想当初你在吕布手下为将,吕布被曹操捉住死在白门楼,你却投降了曹操。像你这样背主求荣贪生怕死的奴才,还敢在我面前张牙舞爪,真乃狗仗人势,恬不知耻!”
张辽被祢衡骂的恼羞成怒,恨不得一剑将祢衡劈做两段。曹操知道祢衡激怒张辽,意在求死,若是杀了他,反倒成全了他。便对张辽说道:“张将军息怒,这等狂妄之徒,不值得污了将军的宝剑。”
老奸巨猾的曹操想出了一条借刀杀人之计,他知道荆州的刘表是个性情暴躁的人,如果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依刘表的脾气非把他杀了不可,这样一来,非但可以将祢衡除掉,自己还可不担那杀害名士的恶名。曹操打定主意,便对祢衡说道:“老夫看你是个舌辩之徒,这里有书信一封,命你前去荆州顺说刘表来降,如能担此重任,老夫既往不咎,还要保你在朝中为官。”
祢衡本想拒绝,可转念一想,既然曹操委派自己如此重任,若不答应反显得自己无能,不但白送了性命,还要遭别人的耻笑。便接受了曹操的委派,前往荆州去了。
不出曹操所料,祢衡到了荆州之后果然激怒了刘表,最后被刘表的部将黄祖杀死。一代名士祢衡最终还是死于曹操的阴谋。
《击鼓骂曹》系京剧的传统剧目,亦称《打鼓骂曹》或《群臣宴》。是根据罗贯中所着《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的部分内容改编的:曹操欲使人下书劝说刘表归顺,孔融推荐处士祢衡前往。曹操召见之,不加礼,祢反唇相讥,又将其门下人才一一批斥。曹操恼羞成怒,命充当鼓吏以辱之。祢衡于宴上裸衣击鼓,尽情泄愤,当众痛骂曹操。曹操不愿负杀戮贤士之名,遂谴之。祢衡在众人的劝说下无奈奔赴荆州。
关于“骂曹”的缘起,远非如此简单,在此不妨先略探究竟。是时,曹操已灭吕布、收张绣,势力不断壮大。又“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控着朝廷的大权。他以天子名义招安荆州牧刘表,有人献计:“刘景升好结纳名流,今必得一有文名之士说之,方可降耳”。于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便成了最佳人选。
汉自武帝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融的身份和名望是可想而之的。这位“三岁能让梨”颇具城府的孔门之后,原为一方诸侯,曾任北海太守,到了许都又任大匠,论门阀地位、士族资历、官僚职务、声名学问,都称得上众望所归,举足轻重,顺理成章地成为知识分子的领袖。《后汉书》里有一个细节可略见一斑。孔融请刘备去救陶谦,刘备受宠若惊地问带信的太史慈:“孔文举先生也知道世上还有我刘玄德吗?”
但是,享有名望的孔融对曹操一直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总认为自己只是在效忠朝廷,为汉献帝做事。他看不起出身卑微的曹操,经常对其冷嘲热讽,曾当面说:“你算老几?”并且屡屡给他制造政治麻烦,向曹操的权威地位进行挑衅。可惜作为政治家,孔融却略显稚嫩,好友祢衡便成了他与曹操政治角力的牺牲品。
祢衡“少游北海,偶遇孔融”,两人十分投缘,在《后汉书》中记载:“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相互吹捧如此,祢衡的名气不胫而走。
对于曹操的谴派,孔融不可能唯命是从。这个曹操眼皮底下的政治反对派想借这个机会为汉献帝推荐能人义士,同时也使自己从中抽身。于是,比他小十岁的祢衡成了后面故事的主角。在《三国演义》里孔融向皇帝推荐祢衡的奏表写得十分精彩,他对这位二十四岁的小老弟赞不绝口,文中夸他:“……淑质贞亮,英才卓铄。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之口;耳所暂闻,不忘于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弘羊潜计,安世默识,以衡准之,城不足怪。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嫉恶若仇:任座抗行,史鱼厉节,殆无以过也。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飞辩骋词,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
傀儡皇帝看了奏折,交给了丞相曹操处置。试想,一个政敌强烈推荐给天子的人才,怎能不引起他的重视。爱惜人才的曹操当然对祢衡心存好奇,同时祢衡与孔融的亲密关系又使他大为不满。既是如此大才,自己不能用就绝不能留给对手。曹操将计就计,谴祢衡下书说降刘表。能得荆州之地固然是好,若不得也可借刘表之手除掉政敌的骨干。可以想见,曹操未见祢衡就已决定让他干这趟下书劝降的差使,说明曹操并未真想重用此人,认为他不过是个“舌辩之徒”,没有真本领。同时,他并未勉强孔融前往,也表明他并不对此次游说报以过高的期望,而他对刘表是很藐视的,在“青梅煮酒”时曾称其为“徒有虚名”。另外,孔融特殊的身世背景和文坛地位是颇具号召力的,曹操还要借他的名望来拢络人才。而祢衡不同,充其量不过是崭露头角的新秀。于是他在帐中召见祢衡,命其赴荆州下书。京剧《击鼓骂曹》,就是从这里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