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义及其家世(1 / 1)

(猫扑中文)相信即使是很多资深三国迷,也不知道鞠义究竟是哪里人,本书将鞠义安排在凉州金城郡绝对不是信口开河。

根据史书记载:“麴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从韩馥为部将。初平二年(191),麴义叛韩馥,并败之,因与袁绍相结,协迫韩馥,遂使袁绍领冀州牧。南匈奴单于劫张杨以叛,袁绍使麴义追于邺南,击破之。界桥之战,麴义先登与瓒战,生擒严纲,拔其牙门,瓒军败走勃海。公孙瓒杀刘虞,袁绍遣麴义及虞子刘和、从事鲜于辅合兵共攻瓒,破之于鲍丘,瓒走保易京。相持岁余,麴义粮尽,士卒饥困,率余众退走,遭公孙瓒追击而尽失辎重。麴义后恃功而骄恣,被袁绍召杀之,而并其众。”

“麴义,凉州金城人也。汉平原鞠谭之后,其子避难,改曰麴氏,世为金城著姓。义少好弓马,结羌中豪帅,晓习羌斗,所部宗兵以骁锐闻。中平黄巾乱,邻郡皇甫嵩以左中郎将征讨,募jīng勇于凉州,义以宗兵千余从之,随击黄巾于冀州,数有战功。嵩征还长安,义留属冀州牧韩馥。”

很明显,鞠义是凉州金城人,他是在皇甫嵩征募士兵抗击黄巾的过程中离开金城前往中原的,并且没有再回到凉州。

下面这篇文章是关于凉州鞠氏的论文。

根据《汉书王嘉传》、《元和姓纂》、《资治通鉴》记载,麴姓是鞠氏所改,是西汉哀帝的尚书令鞠谭受到东平王刘云“瓠山立石谋反事件”的牵连被削职为民,因为惧怕遭到进一步迫害,率儿子鞠閟“避难湟中、因居西平、改鞠为麴”的改姓。从此鞠閟隐姓埋名改姓麴閟,是西平麴氏的一世祖。

麴閟为什么要选择距都城长安以西一千多里的西平为避难地而不返还原籍平原郡呢?总结起来应有如下几种原因:一是鞠谭籍贯平原人所共知,到大家都知道的地方躲避后果可想而知;二是西平地域偏僻,远离都城,以羌胡为邻,位置与长安以东的平原郡正好相反,是迫害者意想不到的地方,比较安全;三是西平可能有族人或可靠的下级任职,投靠他们能够得到照顾和保护,有利于今后的发展;四是由zhèngfǔ统一组织的强行迁徙,不容个人选择。据《汉书王莽传》记载,“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秋,王莽始设西海郡,犯者徙之西海,徙者以千万数”。经查,西海郡城即今青海海晏三角城,公元五年建城,公元二十五年随着王莽的覆灭而废弃。当时,沿湟水上游以西的广大地区都被卑禾羌占据,为了收回这片土地,创造四海升平的景象,王莽主政后派人带着大量钱财到卑禾羌与其首领良愿商量以钱买地,看到堆得像小山一样白花花银子良愿大喜过望,立刻答应愿意献地西迁。于是鲜水海(今青海湖)、允谷(今盐池)一带广大地区尽被汉朝收回。王莽请示主政的太后王政君同意,在今青海海晏三角城设西海郡,统一管理这一地区,并在全国范围内强行迁徙犯人及其家属数万人填充。这次犯者填西海移民发生在鞠谭被判有罪的六年之后,可以认定麴閟就是在这次大规模迁徙中来到湟中。

那么麴閟初到湟中的定居地在哪里呢?据史料分析应该在距西海郡城濒临的临羌(今青海湟源)到西平亭(今西宁)一线,其确切地点是刚来时在临羌,以后逐渐转移到西平亭,最后以西平亭为据点向四周呈放shèxìng发展。据《后汉书》记载,西汉早期在湟中地区沿湟水流域设置临羌、安夷(今平安)、破羌(今乐都)三县和西平亭,其中西平亭是当地驻军屯田的治所,是一个纯粹的军事单位,地域和行政上受临羌县所辖。从建置名称看出,这三县一亭是为抵御西北羌胡所建。三百年后,到了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东汉撤销西平亭设西平郡,在西平亭原址上另设西都县作为西平郡治所统辖湟水四县。按照汉朝规制“以人口千户为限,大县设令,小县为长”,西都设立之初最高行政长官叫“西都长”,看来人口显然不满千户。可见麴閟刚来时这里只有西羌驻军或少量家属,这是确定麴氏初来湟中定居在临羌附近的主要原因。

临羌是传说中西王母的故乡,它背靠昆仑之墟,面对瑶池仙境,高原气候,冬暖夏凉,是景sè宜人,水草丰美的栖息之地,到今天仍被赋予“夏都”之美誉。但观景解决不了生存。麴閟初来时这里的物质生活与京都长安的奢华简直无法相比,他们结庐为室,因穴而居,一定经历了十分困难的草创年代,但这都是暂时的。最痛苦的是来自隐姓埋名、与世隔绝所造成jīng神上的压抑,他们不敢公开身份,不敢公开结交官府,不敢惹是生非,只能默默地忍受着一切,自谋发展,等待时机。

从另一方面分析,麴閟的避难是一种有组织的撤离。史料记载,鞠谭虽然被削职为民但并未遭到抄家,在京城做官所聚敛的财富为西平麴氏初期创建家园,开拓领地,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提供了巨大物质支持,使他们很容易跻身当地士绅行列,受到地方zhèngfǔ的青睐,为今后发展提供了可靠经济保证。十三年后新莽篡汉以及刘秀连续多年匡扶汉室的战争所造成的权力真空,使这种负罪感和jīng神压抑逐渐淡化,在政治上为麴氏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临羌县以羌胡为邻,居住地犬牙交错,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西羌人好斗,用兵骁勇强悍,常以抢掠为生,他们聚众结社,呼啸而来,满载而去,飘忽不定。在当地zhèngfǔ鞭长莫及无法提供有效保护的情况下,一方面重金收买羌胡头人用以获得暂时安宁,另一方面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家族武装进行有效自卫应是当时麴氏谋生存的主要策略。在长期打打合合的争斗中,这支家族武装得到了极大锻炼,他们熟练掌握并运用了羌人快马弯刀,出其不意的战法,成为威震一方的强大的麴氏家族武装集团。

匡扶汉室举兵付出代价

东汉末年,著名的黄巾军之变引发了空前的社会动乱。东汉王朝在兵力空虚的情况下允许地方豪强参与平叛,给长期养jīng蓄锐,意yù开疆扩土觑视政权的地方大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各种势力跃跃yù试粉墨登场。西汉末年避难湟中的麴氏家族经过二百年发展已经具备了参与政治的条件,他们一改过去长期压抑的jīng神世界,扬眉吐气的提兵跃马登上政治舞台。

(一)、初次举兵的武装尝试

麴义。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麴义是凉州西平人,少年时代就爱好弓马骑shè,长大后受命统领家族宗兵长期与羌胡征战,非常了解羌人战法,他的部队骁勇善战。

东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中原爆发黄巾之乱,汉灵帝派遣左中郎将皇甫嵩平叛,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皇甫嵩到凉州招兵,麴义率家族兵勇一千多人应招。在冀州、并州一带与黄巾军大战皆大胜而归,很受皇甫嵩赏识,平叛结束后皇甫嵩还朝,麴义留守黎阳在冀州牧韩馥手下做参将。董卓进京,把持朝政,意yù篡汉,天下各路诸侯共推家世四世三公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共同讨伐董卓。尽管身为盟主也不见得管用,在那个军阀割据各揣心腹的年代,谁听谁的?袁绍yù要西征受冀州韩馥阻隔却不能成行,麴义毅然逼降韩馥力迎袁绍西进。袁绍进入公孙瓒的地盘公孙瓒也不欢迎,强行通过双方势必撕破脸皮进行一场大战。当时若论实力袁绍根本无法与公孙瓒抗衡,正是由于麴义的超凡军事才能,才使得袁绍最后战胜公孙瓒,成为北方霸主。

著名的界桥之战,麴义以八百刀斧手一千弩兵坚决抵御了公孙瓒强悍的白马义从轮番进攻,最后一个反冲锋杀得公孙瓒数万步骑兵丢盔卸甲,麴义乘胜追击直杀到二十里外公孙瓒中军大营,砍了牙门大旗方才凯旋而归,途中还驱散公孙瓒围攻袁绍的另一支骑兵救了袁绍,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界桥之战虽然并未完全改变袁绍与公孙瓒的实力对比,但却大长了袁绍及其追随者的志气。界桥大战以后,麴义受命多次与公孙瓒交锋,均胜多败少。史家评论麴义“是公孙瓒的克星”。一些三国爱好者评价麴义的武艺不亚于赵云,应当在河北名将颜良、文丑以及张郃之上,是河北第一名将。

麴义为袁绍立下赫赫战功,但结果却非常富有悲剧xìng。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在袁绍发重兵围困易京,最后消灭公孙瓒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将麴义诱杀,《后汉书袁绍传》记载罪名是“自持有功,骄纵不轨,绍召杀之,而并其众”。一位大家在评价麴义和袁绍的关系时说:麴义为人刚烈、孤傲,不懂进退之节,不谙从政之道,更不会阿谀逢迎,这自然不对袁绍的胃口,袁绍此人外宽而内忌,虽然看上去一付礼贤下士的样子,实则xìng情沉猜,果于杀戮,对麴义这样功高盖世、文武双全而又不会附迎的下属自然不会放心,因此找个借口将其杀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麴义最终失败了,但麴义兵进中原的星星之火却点燃了西平麴氏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改变现状的光明前程。

(二)、反对曹魏篡汉所进行的多次武装斗争

麴演,西平人。《三国志苏则传》记载,公元219年,就在曹丕登基的前一年,武威人颜俊、张掖人和鸾、酒泉人黄华、西平人麹演等分别起兵造反,他们各自占领所在的郡县,自封为将军相互攻击。不久,和鸾杀了颜俊,武威人王秘又杀和鸾。时任护羌校尉的金城太守苏则出兵首先征讨麴演,麴演被迫投降。同年,麴演勾结张掖人张进,酒泉人黄华等再次反叛,他们联合武威的三个胡人部族大肆劫掠,武威太守毋丘兴频频告急。当时镇西将军郝昭正率兵驻扎金城,得到的旨意是“屯守金城,兵扼要冲,不得西进”。可是苏则与郝昭等人商议认为,叛军目前虽然声势浩大,但毕竟是刚刚组合未必同心,若此时发动突然袭击必可破敌,如果上奏朝廷发兵,待到叛军部署完毕就难以制服了。于是违诏发兵直指武威,先迫使反叛的胡人投降以削弱叛军后援。得胜后立即移兵张掖,麴演听到后亲帅步骑三千假意迎接苏则大军,准备伺机而动,苏则将计就计以召见为名将麴演诱斩。紧接着指挥大军合围张进,斩张进收降其部众。此时黄华见大势已去,放出扣押的人质请求投降,河西平定。

这段记载是对当时凉州氏族割据势力和羌人部族侵扰形势的一个高度概括,实际上早在中原爆发黄巾之乱时西北就曾发生过边章、韩遂反叛,那时的zhōngyāng无力西顾,各地方大族乘势占据州县,自立为王,西北羌族也趁乱东移,形势十分混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麴演在西平也驱逐郡守,自号将军,开始了麴氏对湟中地区的家族统治。曹魏统一北方后,先后派苏则为护羌校尉,张既为凉州刺史,专门负责阻止西羌部落东进和对家族割据势力的镇压。

麴演举事后曾多次被剿,剿而诈降,降而复叛,直到被曹魏杀害。麴演被害后,反叛的火种仍然没被扑灭,一有时机就会死灰复燃。

麴光,西平人。《三国志张既传》记载,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麴光率众杀死西平郡守举兵反叛,张既部下将领都主张马上去攻打他们。张既说:“造反的主谋只有麴光等少数人,西平百姓不一定全都知情。如果轻率的发兵征讨,当地百姓、羌胡部族就会说国家不辨是非,促使他们进一步联合起来与我对抗,这种做法不是为虎添翼吗!麴光造反依靠羌胡为后盾,如果用重金收买羌胡首领,离间其与麴光的关系,必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意见统一后马上对羌胡发布告示:凡是被麴光等人诱惑欺骗而加入叛军的一律原谅,能够杀死叛军将帅送来首级的加倍封赏。檄文发布以后,麴光的部下杀死他并送上首级,其余的人还像过去一样相安无事。

这次反叛历时较短,是在老冤家张既同将军夏侯儒联手击败酒泉苏衡谋反,击溃羌族大户邻戴以及丁令匈奴一万多人马,修边燧,筑要塞,逼得西羌人惶恐不安,不断来降,魏军大兵压境的不利情况下进行的,因为缺乏对时局周密的研究,没有充分利用对方的薄弱环节,麴光的失败在所难免。

麴英,西平人。《三国志明帝纪》记载,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麹英率众反叛,他们杀死临羌县令和西都县长,最后被镇西将军郝昭发兵剿灭,麴英被杀。

从上述史籍得知,曹魏取代东汉后,自东汉末年到魏明帝太和元年这九年中,西平麴氏共举行三次成规模的武装反叛活动,虽然均以失败告终,却强烈表现出不与篡汉之贼同流合污的决心。麴氏的武装反叛活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人心向汉,人心思安,结束动乱,厌恶战争的社会cháo流。

西平麴氏的武装反叛遭到曹魏政权的血腥镇压。为防止再叛,魏明帝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当局将西平麴氏大部分迁往金城郡治榆中,从而完成了麴氏郡望从西平向金城的转移。其中麴氏的一支离开西平后,经过数千里艰辛跋涉,直接迁徙到东莱黄县定居。在东莱,他们悄然恢复原来的姓氏——鞠姓,从此开始了鞠氏在胶东存在的历史,这就是《姓苑》所称“鞠氏出东莱”的真实过程。

武装活动的动因及其研究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西平麴氏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依靠羌胡各部族的大力支持,养jīng蓄锐招兵买马,先后多次举兵参与西北和中原地区的政治活动。其武装举事的动因是什么?

一是匡扶汉室。麴氏祖居中原,祖上长期在西汉王朝为官,世受皇恩,长期受到正统思想的熏陶,“大汉子民,有恩必报”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尽管鞠谭曾经受到当局的残酷po害,他仍然认为是息夫躬、孙宠等小人所为,忠君思想毫不动摇。当中原爆发黄巾之乱,东汉政权岌岌可危时,毅然派遣麴义进兵中原协助皇甫嵩平叛。当十八路诸侯共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时,尽管袁绍当时还十分弱小,麴义仍然把具有四世三公头衔的袁绍视为正统,将匡扶汉室的希望寄托在袁绍身上。叛韩馥、大战公孙瓒,以多次胜迹对袁绍给以大力支持,最后终因投靠对象的目光短浅、气度狭小而不得善终。曹魏统一北方后,麴氏把曹魏当成篡汉之贼,先后三次举兵反叛,虽然都遭到残酷镇压,确表现出不与篡汉之贼为伍的决心。

二是觑视政权,拥兵自重,试图造成武装割据。麴义兵进中原与黄巾军进行多次大战均大胜而归,黄巾军被瓦解后如果立刻收手返回原籍也可谓是功德圆满,可他却偏要留守黎阳跻身韩馥手下做一区区将军,以麴义的战术韬略这可能是他最终想法和目的吗?不是,参与中原政治,等待时机以求异程才是他的本意。在那个天子失威,军阀混战的年代,各世家大族参与政治,觑视政权的愿望无可厚非,最终要看是否具备条件。麴义虽然勇冠千军,但终归是一介武夫,缺乏政治远见,况且帐下缺少一位能够帮助他谋划全局的谋士,这是造成他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而麴演、麴光、麴英对曹魏的武装反叛都带有这种目的,只不过因实力弱小未能如愿。

综上所述,东汉末年到曹魏时期麴氏所进行的一系列武装活动,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拥兵自重,妄图造成事实上的武装割据,达到觑视政权、机身社会高层的目的!猫扑中文

最新小说: 一身浪骨-v文 重生后我成了渣攻他叔的天命Omega 快穿之女主逆袭计划(h) 白猫Omega和黑豹Alpha 快穿之女配守则h 偷偷藏不住段嘉许 奸宦家的童养媳 我在人外减肥班(np) 淫途(九州淘凤录) 好看暖污的校园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