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司长办公室里,余墨之正盯着沈音明丽的面庞,正待要说些什么,
门外窗口处飘过了一个身影,余墨之不动声色地把手从沈音肩上拿下来,装作漫不经心地转身走到桌子后面的椅子上坐下。
来人却是杨泽如。
沈音转身一看:“杨大哥,你怎么来了。”
杨泽如停下进来的脚步,显然非常诧异。
当他看清楚面前清秀无双的,却是个少女,还是,沈音。
他本来严肃认真的双眸出现了明月般的光辉:“音音!“
“你今天作这样的打扮!”他又疑惑到:“你来市政厅有什么事情吗?”
他的目光难以移开,自上而下最后停在了音音的脚踝上,
关切道:
“你的脚?可也好了没有?”
沈音现在一点儿也不觉得哪里难堪了,她开心地回答:“好多了。多谢记挂,我今天骑马来的。”
她这么一说,不独杨泽如惊讶的睁大了双眼,就连坐在司长椅子上的余墨之闻言也扬起了眉头。
他们两个对视了一眼。
然后余墨之苦笑着无奈地轻轻摇了摇头,从腰带上解下一把钥匙拿在手上,起身说到:“那也太危险了。走吧,我开车送沈小姐回家。”
他刚要拉过沈音的手腕,准备出门。结果一只手挡在他的身前,欣然道:
“不劳余兄了,还是小弟去送。”他不等余墨之作出反应,牵起沈音的手就直奔而出。
余振南
当余振南回到二楼司长室的时候,他的儿子余墨之正背靠在书柜上手捧一书看得聚精会神。他右手卷起书页,时而深思时候皱眉。
余振南一见他这个儿子,刚才在议事厅带来的复杂抑郁的心情顿时消去不少。
“墨之,刚才就这么一直等着么?还是那本《资治通鉴》?”
余墨之见到他父亲,转身就把书放进了背后的书橱里。
“读百遍也不能说全部了悟。读史可以明志,可以借鉴,更可以丰富自己。尤其是当代入其中,设若我若置于当时当事,该如何自处,该如何抉择。”
余振南一边欣然听着儿子的见解,一边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这是什么?”
余墨之见他父亲拿着沈音的那封书信,含笑把刚才沈音来访的事情说了。
“即是个那么小的一个丫头,倒难为了她。”
待看完沈音的来函之后,余振南感叹的说。然后,他稍微一沉吟,问道,
“这‘馆益’义塾,是不是就是坐落于杭城西北康桥那一块儿?”
他把手里的资料递到儿子手上,
“你看看,是不是这个地理位置。”
余墨之一页页看完了之后,眉毛越拧越蹙。短暂的沉默之后,他抬起头来对他父亲说
“爹,这日本人狼子野心,手越伸越长,如果不加以遏制,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余,况,杨三家在前清光绪二十二年,合资50万两白银建的“大成”制丝厂,先辈们筚路褴褛,其间经历了多少坎坷磨难,到如今方才只有纱锭三万五千枚,织布机530台。
根据我们之前派出的情报人员的资料,这两年间,日本在苏杭沪,还有青岛,陆续设立了15家棉纺织厂,纱锭总数增加近三十万枚,新增布机1500台。
日本人资金雄厚,一遇到基金周转发生困难的华商纺织厂,就假意提供高额贷款或者参股,据我所知,与日资发生借贷关系的华资厂竟然有十三家之多,其中有七家因无力偿还而为日资所兼并。
我们‘大成’制丝厂设在塘栖镇,在杭州数一数二,
这个岩村,想要在我们的眉毛底下建厂,我们坚决不能让他们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