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听我说,我这次来,就是来报恩的。”
“要想做点事,哪有不吃苦的,一边怕苦,又一边想做成,那跟好吃懒做有什么区别呢。”
陈小莲伸出另一只手,紧紧地贴在放在她手上那只苍老的手上面,温柔地说:“更何况我要报的呀,是祖国和您的栽培之恩,现在乡村的教育环境已经比之前好很多了,我能做的,也就是长于乡村,还于乡村了。”
“以后啊逢年过节,我都会来看您,给您和学生们讲我在读书期间遇到的有趣的事情,让学生们能开开世面,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这样一来,咱的孩子们学习会更有干劲的。”
老教师笑得合不拢嘴,牢牢地把她的模样记在心底,连连点头:“好,好,一定要送孩子们,走出大山啊。”
“放心吧老师,我一定尽全力。”
秋日的霞光映照在师生二人的脸颊上,一个苍老的面孔和青春的脸庞铺上了金黄色,老教师看着这年轻的学生,心中亦不由想起了,当年响应国家号召,为乡村教育添砖加瓦的自己。
那个时候呀,她甚至,要比这学生还要年轻一些呢。
哈哈,好啊,真好,现在教育条件好了,我这学生啊能考上大学,不像当年的我一样,只能上个高中咯。
老教师心底想着,缓缓闭上了眼睛。
她再也不用,悬着一口气担心孩子们的未来了,她相信,未来肯定会有更多的青年关注到基层的孩子们。
那些走出乡村的青年,总有那么一群会回来的。
一定,会有那么一群青年,在全国各地,找到自己的老师,对着他说:“老师,我回来了,回来走你曾经走过的路,做我们未完成的事。”
她想,这个事啊,就叫做……教育兴国。
脑海中,幻想出了这样一副画面:青年学子学成归来,或在城市里学成的学子关注到了乡村孩子,毅然从城市里奔赴大山,扎根大山。
时空之镜中,浮现出了她的所思,所想。
“孩子,你去支教做什么,那地方又远又穷,条件不知道多艰苦!”
“爸,国家还有很多需要人的地方,还有很多孩子需要读书,就是因为条件艰苦,才更需要有人去!”
“你早晚会被现实打败的,那里撑死一个月只能给你几百到几千的工资,你能干什么啊,连老婆都娶不起。”
“那就等我被打败的那一天再说吧,我哪怕只能在那教个一两年,也都是在为国家和孩子们出力!”
青年郑重说道:“每个有心支教的青年哪怕都只能教一两年的话,大家累积和接力起来,就会是五年、十年,一百年,总有一天,所有的孩子都会走出大山,看到外面更广阔的天地,总有一天我们的国家会实现全面复兴!”
说完,青年毅然填写了报名表。
“女儿,你也要去支(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