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完剑之后,李怀恩下去让厨房去烧水了。
赵诵站在前厅穿堂位置,这里靠近水池,此时院中的景色,都是一派枯朽,没有一丝绿意。
赵诵想着要不是今岁多种了棉花,纺织成衣,再把流民安置到流求那边,估计况好不到哪里去。
赵诵捡起一块薄石头扔进池子,那薄石头在池子上飘了好几个圈儿,在到第七个圈儿的时候才扑通一声沉入池底。
眼睛又朝一墙之隔的后院看去,那里又扩建了个园子,园子内种了一些冬天的大白菜,下人们从院子里摘了一些大白菜,打算除夕的时候做年夜饭用的。
别院里的走廊各处都已经挂上了灯笼,门窗上也都贴了窗花。
大门、侧门的位置都贴上了联。
此刻西边天际下只剩下一抹淡淡的红色的余晖,很快夜幕就降临了,别院内,灯笼微微亮起。
赵诵起要回书房,走出前厅穿堂,还没多走几步,就遇到了前来的钱大年。
微微灯光中,钱大年见到是少主,立马道:“少主,你要的一些孤儿已经送到萧山县了。”
“哦,这么快?我打算明去萧山县看看。”接着赵诵又问起钱大年城东的况。
钱大年绘声绘色道:“城东的学堂一切都好,孩子们都上着学,穿着新衣,正要过年呢,不过良玉要回临安县,要等正月十五过后再来。”
赵诵听了很是感慨,“也好,良玉这一年也辛苦了,孩子们教的好啊,明年让他再接再厉,争取多教一些孩子。”
钱大年听了面上很是光彩,钱大年是他们钱家的人,于是继续汇报了之前那些孩子的学业以及生活况。
“钱叔,他们后都是我大宋的栋梁,你们可要好好照顾。”
钱大年点点头,“这个老奴知晓,老奴现下去了,少主可要好好歇息,别累坏了子。”
“对了,随年钱也给孩子们发了么?”所谓的随年钱,也就是压岁钱,是跟着孩子们的年龄走的,但宋朝人管压岁钱不叫压岁钱,叫“随年钱”。
赵诵忽然想起了又是一年了,他已经穿越到这个时代一周年多几天,赵诵现在能做的就只有这么多了。
“这个已经发了,发了两次,一次是过冬至的时候,还要一次就是现在快过年的时候。孩子们收到后高兴地放在枕头底下呢。”
“这就好。”
钱大年走了之后,赵诵就去房间沐浴更衣了。
换了衣服之后,赵诵就又去了书房。
在临安,要做的和要准备的还有不少呢。
深夜,又是一过去了。
赵诵看着桌子上,誊写好从书籍资料中找到的一些资料。
这些资料他都有用。
次一早,赵诵便取拿着不少会子,兑了些铜钱,打算给孩子们发些随年钱。
在城里取好之后,就与李怀恩就去了萧山县。
隆冬时节,萧山地里是光秃秃的一片,地里的庄稼早就已经收割好了。
已是年关,马上就要正月初一了。
赵诵的车马一到了地里,就有佃户们出来了,其中一些佃户都是两淮的灾民,他们不想南下去流求,所以赵诵就安排他们在这里种稻了。
佃户们看到赵诵来了之后,立马就围了上来。
“要不是赵东家把俺们安置在这里,俺们都死在鞑子的刀下了。”
“谢谢东家的救命恩。”
忽然人群中,有人提议道:“赵东家,我们打算给你立一座生祠。”
赵诵一看,居然是李三五老伯。
“生祠?”所谓的生祠就是一种古代信仰民俗,所谓生,就是活着的意思,也就是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不过其对象都是官员。
赵诵记得最清楚的事就是明朝的时候,民间给九千岁魏忠贤建生祠的事,据说在其得势时,全国为他建的生祠共九十二座,文武大员率众官员跪迎,五拜三叩首,仅次于皇帝。
而且他之前还看到过秦桧的生祠,都破旧不堪了。
所以立生祠的事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再说这个也太张扬了罢。
他将流民都收入囊中,就已经冒了很大的风险了。
赵诵拒绝道:“立生祠就免了吧,我可受不起,再说朝廷也有法度,立生祠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立的,所以我觉得还不如建立一座学堂,让你们的子女都能上学。”
“这”这些百姓们面面相觑地看着赵诵,没想到都被赵诵拒绝了。
赵诵继续道:“立生祠的事就不要再提了,乡亲们的好意我明朗心领了,明年天萧山县这里还要再造一座学堂,你们家里有孩子的就把孩子送到学堂里面,男娃女娃都可以。”
“这恐怕不好吧,俺们种的地是东家的,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东家的,东家两年不收俺们的租钱,还让俺们把孩子也送到学堂,东家这不是吃亏了么”
“对啊,俺们不是那无的人。”
赵诵心里早就有主意了,他今天来就是为了宣布这件事的,“等明年天一定要多开垦一些地,萧山这里的地不太适合种稻,能全种棉花就好了,明年我要多收一些棉花,你们种多少,我应收尽收”
佃户们道:“俺们听赵东家的安排,不过俺们只种地也不好吧,东家让俺们做什么,俺们就做什么。”
赵诵道:“如果觉得我吃亏,到时候请乡亲们多帮帮忙,明年我在这里还打算开一个工坊,招收一些人,家中的女眷可以去工坊帮帮忙,顺便也有工钱拿。”
“俺家婆娘也可以去?”
“是啊,工坊造好之后,很缺人手,所以需要婶婶姑姑们一起到工坊帮忙。”赵诵所说的工坊,就是制作肥皂、香皂,还有香水的工坊了。
“谢谢东家。”这些佃户都知道赵东家是一副菩萨心肠,事事都为他们考虑,所以得了消息之后就立即回家告诉自己婆娘和孩子去了。
紧接着赵诵就与李怀恩去了钱大年安排的地方了。
感谢各位投推荐票的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