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关于鸠摩罗什父亲,是如何从坚拒的态度展到最后同意了这件婚事的呢?
这些情况我们不知道。81中Δ┡文网ww w.想来,极有可能的是,龟兹王的那些亲戚们轮番上阵;七大姑八大姨什么的一拥而上,给鸠摩罗什父亲灌输诸如什么,‘早栽秧子早打谷啊,还是结婚好啊等等革命理念......言而总之,他,还是屈服了。
结婚后不久,这个公主就怀孕了。这一怀孕后就不得了,智商行情直线大涨。换句话说,公主智慧就变得异常的高。
高到了什么程度呢?就是说自打怀上了鸠摩罗什同学,他的妈妈就变成了言语的天才,天竺(印度称谓之一)语这些东东,自然的不经学习就都会了。
总所周知,古印度社会的特性,其实和我们历史上的春秋时期颇有几分类似,同属小国林立的时代。在此种环境下,就导致了很多语言不能互通滴。
就打比方说吧,现今你跑到国外的餐厅里去,叫道:“老板,我饿了,先上几个茶叶蛋!”
那些老外多半的一脸懵比,双手摊开,道:“你说什么?中国人还吃得起茶叶蛋......”
可以预见,如果不能够突破语言的障碍,就会有‘鸡同鸭讲’之类的事件生。
所以说,在龟兹境内所生的这件异事,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此种消息不胫而走,随着风就飘送到了当时的天竺国内。由于在印度的历史上已经有过舍利弗母亲在怀孕期间也是聪慧过人这种实例,所以在当地的许多人都是认为,这个孩子将来一定又是个弘扬佛法的大师。
注:舍利弗,佛陀常随弟子之一。在佛陀诸弟子中智慧第一。
历上不是有人说过,出名要趁早嘛。
以至于现今许多的年轻人为了出名,常常行为乖张的极度自我炒作。
再看看鸠摩罗什同学,还未出娘胎,已是名动江湖了。要不怎会有人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呢,总之是羡慕嫉妒恨啊。
所以,小子在前边不是说了嘛,自己给他提鞋都是不配。
要说古印度跟我们中国一样,当时跑江湖的特异功能的人士多得很。他们在听说自从鸠摩罗什生下来以后,他的母亲又回归于平常的事迹后,就有看相算命的跑过来观瞻,且看了还纷纷宣扬说,这个孩子不得了,佛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种相好,比佛差了一点,不过如果他要做干政治做皇帝的话,他也是造成一个一个方面和一个国家的太平,但是看来他不干,看这个孩子的相,出家了,等于第二个释迦牟尼佛。可是呢,很难,这个人,要出家也难,有桃花劫,有女离子爱他的太多了,三十二岁以前不犯戒,不破女色的戒,他会成第二个佛。这一关过不去呢,就不能成第二个释迦牟尼佛一样,但是他会影响人类文化,一个大时代,也等同于佛的功德。
好了,不管怎么说,我们的鸠摩罗什同学且在健康茁壮的成长着。但是到了他五六岁的时候,他父母之间的事情又生戏剧般的变化了。
这件事情要怎么说呢?就是鸠摩罗什同学的母亲,不知道是否由于前段时间的智力爆棚,突然间就看破了红尘,希冀着她丈夫能够同意她出家。按照现在的话语说,就是要求净身出户。
这一下子,就如同捅破了马蜂窝一般,鸠摩罗什的父亲在思想和情感上就过不去了——本来我和尚当的好好的,如果一心修持下去,将来说不定会有成佛作祖的可能。先前迫于你们家族的压力,自己好歹也就认了。这倒好,红火的小日子还没过多久呐,你居然想撇开跑路,哼,没门!
总之,在这件事情的态度上,鸠摩罗什的父亲是没得商量——既然大家都是系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了,跑不了我,你也甭想蹦跶!
鸠摩罗什同学的母亲的确称得上是位奇女子,她出家的信念甚为坚定。一句话,好,你不同意是吧?我——绝食!
根据史书上记载,鸠摩罗什同学的母亲,说做就做,坚持水米不进,到了多天之后已是气力衰竭,命若悬丝。
既然事情已经是展到了这个地步,鸠摩罗什的父亲只能无语了。这个男人又是选择了他在人生之中的第二次妥协。
当时,鸠摩罗什年方七岁,也跟随母亲一同出家。鸠摩罗什依从老师学经,每天背诵千偈,一偈有三十二字,总共三万二千言,如此背诵完《阿毗昙经》,老师为鸠摩罗什解释经义,没想到鸠摩罗什早已自己通晓妙谛,不须逐句指导。从这件事情上,就可见其聪慧程度非同一般。
既然是出了家,就得展开挨家挨户的化缘工作了不是。
由于鸠摩罗什的母亲不仅是位公主,且受到他们母子俩的传奇故事的影响,因此全国人民都特别供养他们母子。
可鸠摩罗什的母亲感觉这样很不好,可见后期毛大大所提倡的,反对干部特殊化此种思想,远在当时已经在她的心田深深地扎下了根。于是,她就带著鸠摩罗什同学就向北方行进。一路下来,离开自己的国家,来到了今天新疆这一带。
鸠摩罗什的母亲到底是在他几岁时间离开的,这个已经无从查考了。
按理母子俩在分手时节,反正是不会出现牵肠挂肚之类的情节。出家人嘛,已是四大皆空,不会为亲情此类事情所左右滴。
所唯一据史记传闻所知道的是,鸠摩罗什同学的母亲在于儿子分别之后,通过不断地修持精进,最终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注:阿罗汉俗称罗汉,是依照佛的教导修习四圣谛,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人。按照佛教中修行位阶分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菩萨也分为八地)。其中四果阿罗汉就是我们俗称的大阿罗汉。
对于这些知识,小子又没有悟道,草包一个、肚子空空哪里讲解得出。所以还是得请出真有道德的南怀瑾先生论述来加以说明。(这里要声明下,先前因多次注明某段文字出自南怀瑾先生论述,到了后来感觉麻烦,不禁想起先生曾说过,千古文章一大抄,反正不是你偷我的,就是我偷你的时间,也就释然了。为此打定主意,以后干脆就明火执仗了,呵呵)
所谓小乘,目的是先求自了,先求跳出世界,避免入世。小乘又分四果罗汉,果是果位。初果罗汉叫须陀洹,二果罗汉叫斯陀含,这都是梵文译音。三果罗汉叫阿那含。四果罗汉叫阿罗汉。罗汉不一定是出家人,无论在家出家,修行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成罗汉。不过佛在世的时候,证得罗汉果的,出家人比较多。
如何能够修到四果呢?
必须能够断掉了见惑、思惑。见惑有五个,是思想上,学问上,观念上的问题;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思惑也有五个,就是贪、嗔、痴、慢、疑,这也是人性,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讲到四果的证果,就是我们学佛的重点;学佛先不谈大乘,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的,小乘都做不到,大乘大不起来。
初果罗汉叫须陀洹,中文的意思是预流果,断了五个见惑,但是,根本思惑还没有解脱,因为余习未断,所以要七还人间。余情是剩余下来的情感,断不了的,还是要七还人间才能了。如果七还人间时,不晓得再进修,还是会后退的。
修到了预流果的人,死后不到这个地球上来了,而升天去了。在天上的一辈子,比我们地球上长得多,天上的生命结束了再来做人,这一种人称为再来人。当然再来人不晓得是男人还是女人,是漂亮或不漂亮,是大富贵或者是穷苦,都不一定的,这个帐很难算,电脑也算不清。他们是来世间受报的,因为有些帐没有还,要来还帐,七还人间,生了死,死了生。
所以,依我看来,社会上很多都是再来人,当然在座之中也许很多,不过自己不知道罢了。须陀洹再来人间,就是还债,自己也不知道。假使自己能够知道,就已经不是初果罗汉了,一下就过去了。
须陀洹就是预流果,预流就是入流,入什么流呢?入到圣人之流了,已经站到圣人队伍里去了;也可以说,他所悟的道已经入法性之流了。法性不是人性,人性是丑陋的一面,等于说,我们人性是这一面,法性是那一面,他已经由普通的纵欲、情感、爱欲脱出来,进入清净的法性一面了。
佛说,怎么能够达到初果罗汉呢?佛在这里已经讲到功夫了,刚才是讲原则;所谓的入流,反而无所入。换言之,他证到空的境界,就是缘起不起了,缘起性空了,也就是证到了性空,念念都是空的境界。
所以说他不入色,眼睛视而不见,一切人、形像、青山绿水看着都很好,都无所谓了。普通人一看到好,结使就来,被好捉住了;初果罗汉不会被好境界捉走,此心归到平淡,没有事。不入声、香、味、触、法,这是什么境界?这就是应无所住,这就是真的无所住。修养到在人世间作人、作事,利益一切人,一切都不住,心中都不留,甚至做了无量的功德,过了就过了,能够随时如此,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都是这个境界,这才算接近初果罗汉。
有一个年轻同学,过去也问过我,他说:老师啊,像我们现在打坐用功,经常楞住了,楞在那里,好像看不看都没有相干,这是不是入到预流果啊?我说差不多啦!入到芒果那里去了,茫茫然,那是楞住了,那并不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你不要看这是楞住了,这也是有一点道理,只不过,这是他用功过程中的现象而已!如果认为这样就是入了预流果,那就不对了。有人修行用功,有时菜饭吃到嘴里是什么味道也不晓得,你说真的不晓得味道吗?又不是,他味道也知道,只是感受上没有那么强烈,比较平淡而已!真正学佛用功,会到达这个境界的,可惜不能持久!而且都是瞎猫撞到死老鼠,偶然来一下,过两天就没有了。不要说我们是如此,连大阿罗汉们也不行啊!维摩经上都有,像迦叶尊者,及佛在世的一些大阿罗汉们。都难完全到达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
所以说,得了初果罗汉,对于六根六尘不是不动心,只能说入流而已,可是心念之流还没有空,等于石头压草,碰到某种环境,还是会暴的。
到了二果斯陀含,是一还果了,思惑的根根拔出来一点,死后再来一次世间,把所有的债务清了,可以到另外清净的地方去,也只能算是暂时请假,还非究竟。
二果罗汉,只有一次回转人间,名义上讲再来一次,等于没有来。什么道理呢?有许多人生死到了,过去的业债已经完了,有时候来入胎一下,在胎儿阶段就流产了,就完了,这一生债算是还够了。这是真的啊!讲的很实在,听起来好像死无对证。有许多人跟父母的因缘很好,但是时间很短,缘也完了,他也不需要再来,你应该替他高兴,他是已经成就了的人,只不过欠你这么一点亲情之债。但是你也欠他眼泪啊!你也为他伤心哭这么一场,帐也完了,就可以了啦!这是二果斯陀含。
三果阿那含叫做不还果,不回到人世间来了,直接从天上证四果入涅槃。佛经上说,他们涅槃的时候有几句话:「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梵行已立,我生已尽,清净修行的,不一定得道啊!天人清净境界的修行,已经建立得到了。所作已办,欠债还钱,债务都没有了。不受后有,不再来了。有些经典上用四个字形容,「长揖世间」,向人世间作个揖,大家再见,不再来了,这个叫不还果,三果罗汉。有许多朋友学佛修道说人生好苦啊!想这一辈子修成功了,不再来。有那么容易吗?不再来要修到三果罗汉才行,才能长揖世间。
三果罗汉,说不来人间,也不一定,他还是来,因为他已经无生死可了,来也不怕,只是罗汉有隔阴之迷,投一个胎就迷掉了。到了三果以上,定力高的人可以不迷,自己知道。
我自己这些年没有到处跑,所以也没有听到什么;年轻在大6时到处跑,听了许多奇事。譬如我有一个四川朋友,他就告诉我记得三生的事情,他是很有名的一个名人,学问好,文章好,当然他也不轻易讲这种事。到了三果的再来人,有时候他明知而不说,因为他生死可以来去自由。有些人入胎不迷,住胎的时候迷掉了;有些人入胎住胎都不迷,出胎那一刹那迷掉了,各种情况不同,都是因为三果罗汉定力程度的差别而产生的结果。三果罗汉【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就是因为三果罗汉生死来去比较自由的缘故。
要到四果阿罗汉的果位,才算在这个世间成就。阿罗汉是译音,阿是无的意思,阿罗汉就是无生,永远没有烦恼,没有魔障,心中之贼拔去了,此心永远清净光明,这是阿罗汉果。
讲到阿那含的果位,不再来人世间这个欲界了,实际上来不来呢?还是要来;就是到了四果阿罗汉,也不是绝对的不来。大阿罗汉一定八万四千大劫,地球形成又毁,毁了又成,但是他不出定则已,一出定怎么办?也只有回向大乘,由般若智慧的解脱,才能成佛。所以小乘的前途,还是要回向大乘,由小乘的声闻,向这个大乘,才能真正成就。也就是说,真正四果的阿罗汉,【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就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法证到空。如果你还有空的境界,就落在边见了。如果说你是无边,则又落在见取见了,这都是见地不真。
所以真正的空,是没有空的境界可得。我们现在有少数的同学朋友们,打坐坐的很好,自觉进入空的境界,可是你千万不要把空的境界,弄成只有比身体大一点点的范围!那不是空,那是一个洞,那样的空是落入边见的小边见。为什么人会有空的范围而落在边见呢?原因是智力有限,人的智力与心力有限度,所以才会产生这一种见解。
到达了阿罗汉的境界,他没有丝毫我已证果的念头存在。如果有这一念在,一念就是万念,这一念就会牵连到重重叠叠,所以华严经称为帝网重重。帝就是大,我们的思想、感觉、情感,像一个无比大的大网,只要一个网眼洞动一下,其它的眼洞都跟着一起动,就是所谓帝网重重。我们修持的业力,心性的业力,一念动,百千万亿念都牵动其中。说有一切有,说空一切空,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大阿罗汉,如果有自觉已证到阿罗汉的境界,他的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都有,他只能算是个货真价实的凡夫,根本没有得道。拿禅宗来讲,如果有人说他已经【悟】了,那就是言旁口天的【误】。有人还自认为是大彻大悟呢!当然啰!那是大错大误!就像一个人身上有一万块钱,他绝不会在街上到处向人去讲的,这是个普通的道理,更何况一个得道悟道的人,决不会自觉有道了。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我们要说的是,随着四处游学的历程,机锋轻指所向披靡。为此鸠摩罗什同学的名声愈传愈广,已是达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
什么的机锋呢,大家看《西游记》知道;当时的唐长老登坛说法,好不容易讲完了还没等喝口水、歇歇气,下边的听众中不少不服的‘刺头’就纷纷跳出来提问。这种一来二去的辩论言语在当时就被称为‘机锋’,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正、反双方辩论会所出引得掌声雷动的某些观点、言论。
所以到了每年佛法大会,各国国王都在座侧长跪,让他踏着自己的身体登座**(从现今来看简直就是匪夷所思)。
俗话说;人的名,树的影。有时候名气太大了,也不见得就是好事情。
鸠摩罗什同学的名声随风散杨,最终传到了前秦国主苻坚的耳内。
据史书上记载,苻坚大王当时对于鸠摩罗什同学的态度就四个字——心实仰慕。
有传说苻坚曾经送了很丰厚的礼品给龟兹国,希望请鸠摩罗什同学迁移下户口。结果龟兹王的态度是,礼品笑纳,至于人嘛,是我们的国宝轻易的动不得滴。
要依照小子的观点来看;先,这个事情委实真假难辨。要是真的事实存在的话,那么哪怕龟兹王就算是属于道上混的,干这种事情也是太不讲究。
要以《西游记》唐长老的口头禅来说,就是——这事情,即便是你老子为官也是说不过去!
在当时我们国家在历史上还处于东晋十六国时期,本来就是个兵荒马乱的时代。那时候本来就有强盗逻辑盛行的,还分什么你的我的,谁抢得到就是谁的。于是,苻坚决意出兵。
第二年九月,苻坚便派骁骑将军吕光、陵江将军姜飞,带着前部王、车师王等,统兵七万,征伐乌耆、龟兹诸国。
临行前,苻坚在建章宫为其饯行,对吕光说:“帝王都是顺应天命来治理国家,我更以爱护苍生为本。此次出兵,难道是为贪图别的吗?不,我不过是渴望贤才。西域有鸠摩罗什,深通佛法,精晓阴阳,为那里学者的宗师,朕甚是想念。一旦攻克龟兹,就赶快把他送回来,贤哲是国之大宝,将军切记。”
再说鸠摩罗什同学估计还是有些神通的,远在吕光出兵之前,他就预感到灾难近了。劝国王白纯说::“龟兹国运衰微了,将有强敌从东方攻来,你应该恭敬迎接,不要派兵反抗。”
但是龟兹王不听劝告,率军奋力抵抗,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龟兹王白纯也遭到杀身之祸。
这是历史上唯一一次为了请一个法师讲学,几万大军(也有说二十多万)消灭了一个国家的典故。
据传吕光掳获鸠摩罗什,看他年纪尚小,不知他智慧高深,就把他当凡夫俗子来戏弄。吕光强迫鸠摩罗什与龟兹公主成亲,鸠摩罗什苦苦请辞,还是被最终破了戒。吕光又命令鸠摩罗什骑猛牛、乘恶马,想看看他从牛背和马背掉落的滑稽相。几番的恶意欺负,鸠摩罗什都忍辱负重,丝毫没有怒色。最后,吕光感到惭愧,才停止轻慢的行为。
在吕光率军返国,中途曾经在一座山下扎营休息。鸠摩罗什告诫说:“将军不可以在此地停留,否则全军将士必定狼狈不堪,应该把军队迁往高原上。”
吕光不理睬这个建议,依然如故。结果在当天晚间,大雨滂沱,山洪暴,积水有数丈深,将士死亡有数千人。此时,吕光方才暗自感受到鸠摩罗什同学的神异之处。
像此类神奇的传说,据史书记载还有很多,因为与下文无关在故此略过。
要说明的是,待到吕光同志率师而会的时候,苻坚同志已经消亡。只到‘后秦’政权的姚兴起来,又把这个吕光同志所建立的‘西凉’政权给消灭了,才把鸠摩罗什法师请到我们西安长安来,开翻译院。从此,翻译佛经多不可数,并渊源流传至今。
要说明的是,在历史上要翻译一部佛经,可不能像今天这样子,感觉意思差不多就ok。
当时的情形,多半是一屋子坐有几十、上百的大家名流聚集讨论,有时间经常为经文里的一个字的翻译问题,众人面红脖子粗的争论几天才统一口径。态度之严谨可见一斑。
据史书记载,姚兴对于鸠摩罗什同学的敬仰之情可比滔滔江水,见他这时年龄有些偏大,也就是已经不太适合上‘非常勿扰’节目了。出于对‘濒危物种’的担忧,就要求他娶亲留下好的种子。
要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姚兴同志的想法也不能算完全的错误。
为什么呢?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虽然这种‘老掉牙’的理念已被我们现在的人所摈弃,但是对于当时的姚兴同志来说,他的政治思想觉悟只能是到达这种地步。这件事情,要按照现今的观念来说,至多也就是好心办了坏事而已。
那么姚兴同志要求鸠摩罗什同学娶多少个女子呢?答案是,一次娶十个美丽老婆。
要是这种事情生在我们这个时代,那新郎官在出门时间,还不得亲自抄起把ak47?且还要大堆保镖护送才行。即便如此,还有众多的红眼剑芒犹若机关枪似的不停扫视过来......
虽然说鸠摩罗什同学虽然还是妥协了,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痛苦?这就好比非要逼着张飞、李逵之类的人物去绣花一般。一句话,包办婚姻害死人啊。
好了,关于鸠摩罗什法师的典故我们就在这里告一段落。
总的来看,鸠摩罗什法师的人生是悲情坎坷的。曾经有两次被迫破男女大戒。但是对于中土佛学来说,经他翻译的佛经,不但文辞意境优美至极,且朗朗上口,为佛教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所成就的业绩,已经使得我们后人为之汗颜不已。
千古悠悠仰其斯人——算是对于先贤心慕之评价了吧。
给读者的话:
感觉这两章还是讲解的过于简略,所以这两天以修改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