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攻篇: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战争的法则由保全国家完整为上策,国家受到损伤,虽然战胜也差了些。
百战百胜还称不上高明,能够不用打仗,就能降伏敌人,那才叫做高明。最高明的战略是以计谋战胜敌人;其次是以外交的方式使敌人屈服;再其次就是有强大的兵力使敌人屈服;最下策就是攻击他人的城池堡垒。制造大棍,攻城车各种器械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修筑工程用得堡垒阵地也需要三个月时间。善于用兵的将领,是敌人屈服不是靠交战,攻占敌人的城池不失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肯定不是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战略征战天下,才不会让自己的军队疲惫受挫,又能取得圆满的胜利。这就是以谋略的方式取胜敌的法则。
拥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四面包围
拥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集中力量攻击
拥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可分兵以正面与侧面攻击
敌我双方兵力相当,就必全力以赴,必可得胜
如果兵力少于敌人则暂时坚守,才有防御之态
如果兵力相差太大,则避免决战,识机而动
弱小的兵队坚持硬拼,则将成为强大的敌人的俘虏
将帅是国家的支柱,将帅五德兼备则国势必强,将帅五德不周则国势必衰。
国君危害军事行动的情况有三种
一、不应进军时下令进军,不应退兵时下令退兵,这就是欠知用兵
二、不懂军政忘形处理军政,去迷惑将士,无所适从。
三、不懂军法上的权谋变化,而去干涉军队的指挥,是将士疑惑,将士疑惑则使敌人趁隙而来,这就叫自乱其军。
要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
一、知道什么情况可以作战
二、了解这场战役需要配置多少兵力
三、政府与人民共同信念
四、自己准备充分,敌人准备不足
五、将领有才能,君主不加以牵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虽然不了解敌人,但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胜负机会较大
不了解敌人情况,也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必定失败;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比每战必败
军形篇: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从前,善于用兵的人,会布置对自己有利的形式,让自己立于不败的形式。然后,等待战胜敌人的时机。所以胜利是可以预估的,不可以因为自己的不慎而造成失败。
实行防御是因为不足,采取进攻时因为兵力有余
所以,善于防守的人,擅长隐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于地下,是敌人无法窥知虚实。
善于进攻者,展开自己的兵力就如天兵下降,敌人无法防备。
善战的将领是其胜敌之意,克敌之速,既不显露指挥的名声,也不表现勇武的战争
善战之人不打没把握的战。因为他的作战措施是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同时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
胜兵是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则是先战而后求胜。
用兵之法是:
度:作战之考虑
量:布阵区分与部署
数:计算敌我之间的兵力
称:权衡敌我之强弱
胜:战胜敌人
兵势篇: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治理千军万马就如同治理小部队一样简单,那是由于有严密的组织编制;指挥大军作战就如同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容易,那是由于有有效的号令指挥;统率三军部众可使其四面受敌而不致败北,那是由于奇正之法运用得巧妙;兵力所加,就如同以石击卵那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那是由于善于以实击虚。
大凡用兵作战,总是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人,其战术变化,就像天地万物那样无穷无尽,像江河之水那样通流不竭。
日月运行,昼夜往复;四时更替,冬去春来。
声不过宫、商、角、徵、羽,而五声的变化却听之不尽;
色不过青、黄、红、白、黑,而五色的变化却观之不尽;
味不过酸、甜、苦、辣、咸,而五味的变化却尝之不尽。
战势不过奇正,而奇正的变化却无穷无尽。奇正互相转化,就像圆环一样无始无终,谁能找到它的终端呢?湍急之水,飞快奔流,以至能将巨石冲走,这就是内储巨大能量而一发不可遏止的客观态势;鹰迅飞猛扑,以至能将鸟雀捕杀,这乃是在节量远近基础上突然发起进攻的行为节奏。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他所造成的客观兵势是险峻的,他所采取的行为节奏是短促的。
险峻的兵势就像张满的弓弩,短促的节奏就像猝发弩机。旌旗纷纷,人马纭纭,要在纷扰杂乱的情况下指挥作战而使军队保持有条不紊。车骤徒趋,浑沌迷离,更使各方面都能应付自如而无懈可击。
表面上的混乱产生于真正的严整;
表面上的怯懦产生于真正的勇敢;
表面上的弱小产生于真正的强大。
严整和混乱,是属于组织编制方面的问题;
勇敢和怯懦,是属于兵势方面的问题;
强大和弱小,是属于军形方面的问题。
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人,无论向敌展示出什么样的军形,敌人总是听从;给予敌人一点小利,敌人就必然会来夺取。用小利去诱动敌人,再用强兵劲卒去对付它。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指望通过造成有利态势去夺取胜利,而不去苛求部众。所以,他能不考虑人的主观因素,而依靠兵势作用的充分发挥。
驾御兵势,指挥部众作战,就如同转动木石一样。木石的特性是:放在安稳平坦之处就会静止,而放在高峻险陡之地就会滚动;方的就会静止,圆的就会滚动。所以,善于指挥军队作战所造成的态势,就如同将圆石从万丈高山滚下来那样,这就是所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