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
每逢中秋夜,华夏人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绝不能少,西瓜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苏晓的中秋之夜是不可能全家团聚的,不过,泉州的中秋过的也不错。
夜色降临,豪宅中逐渐开始热闹起来,该回家的已经回家,苏晓的赏赐自然也不少。宅子中的下人还是以台州带来的人为主,这些人才是苏晓最放心的人。月上枝头,辉光洒向大地,虞括和她的老妻孙氏出现,后面跟着一个羞涩的女孩,这是虞括的女儿虞细娘。
苏晓是一个很通情理的人,不但是虞括一家,就连苏桓与文山的家人也在他的授意下在中秋前被接到了泉州。有家人自身边,对谁都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洋溢在所有人的脸上,当苏桓和他的妻子牵着十余岁的儿子和四五岁的女儿出现,整个大宅中开始人声鼎沸。
这还不算完,潘文卿一家随后也到了。妾不上堂,潘文卿只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
可惜文山一家去了浯岛,不然更热闹。
公孙姵今天是主妇的角色,她已经忙的脚不沾地。宋代是流行果盘的时代,讲究色香味美,果盘包括了晒制的各种干果片、香药果子等,种类繁多,苏晓是富豪,在公孙姵的指挥下,使女不断送上的果盘令人目不暇接。
然后是苹果、梨子、荔枝、枇杷、葡萄、龙眼、橄榄、橙子、橘子、柚子、椰子、枣子、番石榴、芒果、甜瓜、菜瓜、哈密瓜、板栗、猕猴桃...这猕猴桃绝对是野生,因为它太小了,比苏晓的拇指大不多少。
中秋自然不能缺了西瓜。
据说,大文豪苏东坡曾撰一“西瓜联”,上联是:“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甩”;下联是:“自上而下读左传,书往右翻”。
这个对联是不是苏东坡所写不必较真,它只是说明了西瓜的普及。
西瓜的说法很多,频现于南宋文人的笔端。如,范成大《西瓜园》中的“年来处处食西瓜”,汪元量《通州道中》诗中的“西瓜黄处藤如织”、方回《秋大热上七里滩》诗中的“西瓜足解渴”、董嗣杲《中伏》诗中的“醉拾西瓜擘”……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知道,西瓜在南宋已不是“贵族消费品”,普通老百姓也已吃上西瓜。
使女送上来的西瓜很特殊,这种西瓜个头很小,如同一个大号柚子,表皮也没有什么特殊,带着西瓜特有的纹理与表皮颜色。但这种西瓜叫黄金阑,属于进口品种,还是那种很珍惜的品种,黄瓤,很甜很甜,甜度是普通西瓜的一倍以上。至于价格,是普通西瓜的五倍。
切开团圆月饼是家庭主妇的重要责任,公孙姵当仁不让。
中秋切月饼是很有讲究的,切的人要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在座的人要算上,苏晓家里的人也要算上。切了多少刀,数不过来。
随后,苏晓看不到公孙姵了,只看到使女来回穿梭着伺候客人。
苏晓无声的笑了,他知道公孙姵的小心思,知道她去干什么了。
公孙姵去偷菜了。
苏晓估计,后世在网上流行的偷菜游戏恐怕就是来自于我们老祖宗的传统。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直到后来,这个习俗不再流行,但台湾还是有句俗语留下来“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习俗。沿海一带最流行这个风俗,因此,中秋之夜,怀春的少女们纷纷出动,百姓谁家也不好意思看菜园子——仍凭你来偷菜。
中秋要饮桂花酒,这也是我们老祖宗的传统。
八月桂花香,桂花酒酒色淡黄,开瓶即溢出一股桂花特有的清香,入口甘甜醇绵,余味悠长。
华夏的中秋是一个很盛大的节日,这一天在沿海地带有很多热闹,最热闹的无疑是观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记载了宋代观潮的盛景。
在宋代,浙海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书中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记载了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观潮的时间已经过去,晚上最热闹的一个项目也要开始。
“雨声可要去观灯与民同乐?”潘文卿向苏晓发出了邀请。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无水或者少水之地,于塔上、屋檐燃灯,水乡则是有制灯船的节俗。
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从古至今,华夏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仅次于元宵灯节。
泉州的中秋之夜最大也是最热闹的是游笋江,泉州人有结伴遨游笋江的习惯。“笋江月色”是泉州八景之一,中秋之夜三更时分,月亮照在笋江桥中,每一个桥坎都能映出一轮皓月;而午夜时分,在笋江粼粼清波中,可见水中映出清源和紫帽二山的倒影。于是,人们总是在中秋之夜,踏着皎皎月色,乘坐华彩绚烂的灯船,迎着融融江风,步着南音丝竹余韵,三五成群,相约游江,既给中秋佳节一个好心情,又期盼亲眼目睹笋江月奇观。
“难得如此之多的人聚在一起,不若在家中欢宴。”
泉州富庶,加上水网密布,燃灯赏月值得一看,但出于安全,苏晓还是婉拒了。
潘文卿也不再坚持:“那也好,今日恰好小儿也在,明年小儿要去参加取解试,过两年就要行成人礼,我给犬子取了一个字号曰;仁美,先生与雨声看如何?”
没等虞括拿出意见,苏晓直接道:“太弱,还是换一个比较好。”
潘文卿的大儿子名叫潘霖,至于这个字号,其实也没什么,主要是苏晓被历史演义忽悠了。
历史上没有大奸臣潘仁美这个人,他的原型名叫潘美,基于演义的需要,潘美被严重丑化了。潘美是开宋名臣,一生征战沙场,屡有建树,而对杨业的公报私仇,致使杨继业撞死在李陵碑前也不符合史实。其实,当时的情况是军权掌握在监军王侁手中,当时西路军的任务是掩护各州人民撤退内地,为此王侁强迫杨业出击导致失败。从后来朝廷的处分可以看出这一点,潘美仅受降职处分,说明并不是他的责任,而两个监军皆被撤职发配才是历史的真相。
“雨声大才,请赐名。”
稍稍沉吟,苏晓也没客气:“我看取字重宇不错。”
虞括拍掌而赞:“此字甚妙,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潘文卿立刻指挥儿子向苏晓道谢:“霖儿还不谢过世叔。”
潘霖立刻上前,很郑重的向苏晓施礼表示感谢。
很明显,潘文卿是在给儿子揽人脉,苏晓有前途。年龄差不算太大,但苏晓是长者,不能空手受潘霖拜礼。
这时候,公孙姵已经回来了,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看来是偷菜成功,苏晓一招手:“阿姵,取我的玉砚来。”
这个礼物太厚了,众人吃了一惊,但随后坦然了。苏晓是谁,他是泉州路提举市舶,家中的宝石论匣,珍珠论斗,一个玉石砚台而已,小意思。
接受了砚台的潘霖躬身而退,潘文卿这时再次站起身:“此是次子潘泓,年十二,也到了拜师的年龄,雨声若不嫌弃,请不吝教诲。”
苏晓无声的微笑,他估计潘文卿是对自己受够了,跟着自己这位提举大人,到处是坑,我看把自己的儿子交给你,你还怎么坑我?一举两得,这才是潘文卿的真实目的。
潘泓是妾生,潘文卿的小妾是一个美女,眼前这个少年很英俊,当然,也很聪明。
“请先生教诲。”
直接就跪了,苏晓能拒绝吗?
但苏晓还有条件,因为他并不擅长培养符合大宋读书人的条件的弟子:“拜在我的门下可以,可惜鄙人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我的弟子有可能不会去参加科举,子冉兄......”
“无妨,吾儿在雨声身边还能缺了衣食?”
怎么会缺了衣食,苏晓是谁?现在就是一路监司还提典兵马,将来,谁敢说苏晓不能成为朝堂第一人。
潘泓是次子,依照宗族规矩,长子为尊,何况潘泓还是妾生,交给前途无量的苏晓教育,潘文卿可以偷着笑了。
“既然如此,那就择日拜师,虎头是大弟子,潘泓为次。九哥,我记得苏钝十岁了是吗?”既然这样,就广收门徒,反正教一个也是教,教几个也那样,苏晓干脆开始批发:“文四哥的长子文栋今年也是十一岁了,我看苏钝做老四好了。”
“还不赶紧拜见恩师!”
苏桓拉了一把身边还有些懵懂的儿子。这是意外的惊喜,苏桓早就有意让儿子拜在苏晓门下,只是同族的原因,他不好意思开口,这次算是遂了心愿。
“拜见恩师!”苏钝这孩子实在,来到苏晓面前,咚咚就是几个响头,都不带犹豫的。
这时,公孙姵再次跑回屋里给潘泓与苏钝拿礼物。文山和他的儿子文栋没在,以后再补。
无意间,还未成家的苏晓竟然有了四个弟子。但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是,这四个人注定将来会成为时代的宠儿。在苏晓后来强势的岁月中,这四名风格各异的弟子就已经被称为“南宋四杰”,也成为苏晓纵横四海最大的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