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的模式又开始循环了。大清早出门赶班车,大晚上下班到站台。
这就是我的上下班模式。而张斌呢,他还是开着我们的小蓝,不过,也因为堵车的日益加剧,路上的来回时间比以前多了个把小时。
偶尔,他会踩脚踏车上班,但那出现的频率几乎是一个月一次吧。
不上班的时间,多半是要带娃的。虽然家里人都搭把手,可母亲和孩子的天性注定我会多花时间跟娃在一起。
爸爸妈妈的小区是熟人社会的圈子。里面多半是几十年的老邻居,或者是几十年的老同事。即便有些人已经将这里的房子作为二手房出售了,还是经常可以见到他们回来。或许年纪大的人,更害怕寂寞吧。
熟人圈子,我曾经认为是利大于弊的。所谓的弊无非就是谁家的一点点事,估计不到半天功夫,整个院子的人都会知道的。其实大妈们也不是用手机来建立朋友圈的人,传播的速度怎么如此快捷呢?
莫非房子的隔音效果差?当然不是,是人人都有的好奇心驱使。对于他人的八卦,我们每个人好像都很热衷。要不大妈们怎能通过交头接耳就把各家的信息都传递开来呢?
甚至他们连我是康城人都摸得一清二楚。居然还时不时会说我的母亲很有气质。虽然说的是事实,可对于脸薄的我来说,自己的事被当作人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心里总归膈应的。
可自从我生了家齐之后,这个想法开始转变了。并且是180度的大转变。我居然觉得熟人社会好着呢。
推着学步车出门,家齐这个小机灵就会收到左邻右舍的招呼声。这个小家伙,语言天赋了得,虽然邻居以丘城本地口音为主,可天南海北的也有不少其他口音,这个孩子居然可以用对方的口音来回应。并且一个都不会搞混。怪不得有人说,孩提时代,语言的学习简直就是人的本性和天赋,哪要死记硬背。现在看来,真是这样的。
除了这样,很多邻居还会时不时逗逗家齐,抱抱他。家齐一定是我和张斌激情的产物,他把我俩的优良外貌基因全部取得不说,皮肤还出奇的白。虽然有一点点的婴儿肥,可根本阻挡不了他的精致五官散发的魅力。尤其他那奶声奶气的发音,唇红齿白的模样,真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时不时会见到有些阿姨捏捏家齐的小脸蛋。还有人会忍不住亲亲他的小脸蛋。虽然我颇有微词,可妈妈说,小时候,张斌也是这样过来的。这不碍事,这代表孩子招人疼爱。
我跟张斌也说了这件事:“老公,阿姨们时不时乘机揩油?”
张斌笑笑,不以为然:“帅哥的基因,那全靠我。”说完还斜瞟我一眼。
我有些不悦,都说儿子像妈妈。那是我的基因好才对。可张斌却说,无论像谁,健康快乐的成长就好了。外貌只是一个附加。对于男孩子来说,脑子灵光和责任感更重要。
而换了在我们香榭苑带娃,那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推着小车带着家齐,出门几乎不会有招呼可以打。虽然有些面孔,见了觉得还算不陌生。
一路过来,除非遇到跟我们类似的母子,心里念着以后万一同龄人还有可能成为同学。这就有可能提高认识对方的机会,不然根本连看人的想法都不会有。
只有门口的保安,而且是上了年纪的保安会对我们打招呼。我们当然也会微笑回应。礼貌是从细节处培养的。家齐也是妈妈花了很多心血培养的。讲礼貌自然是必备的功课。
住对门的邻居,我搬进去这么久,都不知道是男人还是女人。住的是房子的主人或者是外来的租客,更无从考证和谈起。
总之,儿时的“金相邻,银亲眷”在城市的商业小区里好像不能得到完全的印证。尤其像我们这种用钱购买的商品房小区里。也没有所谓的工龄折算的单位自建楼或者单位宿舍楼之类的。
丘城的发展带来的另一面就是外来人口的急速增加,新闻里看到外来人口已经远远多于本地土着居民。就比如我,我就是外来人口,嫁给了张斌,入了丘城的户籍。
丘城口音也就在老小区还是比较多,新的商业化小区,操着世界各地口音的人,各类肤色的人,比比皆是。
偶尔跟晓燕她们聊起这邻里关系,她们也是有同感。晓燕还好,毕竟拆迁小区,附近还多是熟人,可很多人已经把房子售卖了。所以渐渐地,她的母亲也说,好多新面孔的邻居需要花时间去认识。
我俩都用上了微信。居然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功能看到离我智能手机附近的人的头像。我想我在搜索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搜索我吧。
人其实还是很怕寂寞的动物,其实骨子里还是愿意群居的动物,我想。
这可能是新型的邻里关系吧。更愿意以这种虚拟的方式来社交。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