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马拉松,从我家门前跑过
我家门前不远处有一条过公共汽车的主干道,叫咸盐路。这条路上有两趟公共汽车开往市中心。天气暖和时,很多人早上都步行穿过小公园去地铁站。冬天天冷时,等公共汽车的人就会多一些。记得有一天在早上上班高峰时间,汽车站前人群越聚越多,大家都翘首盼望。等车终于停到面前,车门打开时,令我惊讶的事情发生了:人们突然都不约而同地往后退,让出一条路来。女士先上,随后大家鱼贯而入,虽然心里都赶着上班急着呢,但表现在行动上是彬彬有礼,沉着稳重。绅士风度就是这样不经意地在这些小事上表现出来,令我印象深刻。
伦敦的交通费不便宜,一张公共汽车票要两英镑(约合20元人民币),但儿童和18岁以下的学生坐公共汽车都是免费的。有一次,我看到一个车站站牌上的镜框里贴着一个宣传画,画里整齐地排列着十几个红色系的深浅不一的色块:大红,桔红,玫瑰红,粉红,砖红,紫红……我开始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接着看到画面下面有一行小字:“如果你上车不买票,查出来的话,你的脸将会变成上面哪种颜色呢?”这种充满了创意的提醒而传递出的幽默和善意,令人忍俊不已,回味无穷。
每年四月份举行的伦敦国际马拉松也从这条咸盐路上跑过。伦敦国际马拉松的起点在格林尼治,沿着蜿蜒的泰晤河畔的街道跑过,经伦敦塔桥,穿过市中心,终点在白金汉宫。每年四月的第一个星期日,邻居们都站到马路边充当拉拉队。除了专业运动员跑在前边,大部队老百姓运动员打扮得千奇百怪跑在后面,吸引人们的视线,很多人为了慈善机构募捐而参加跑步,其意义更是超越了锻炼身体的范畴。路边有一支穿着苏格兰裙装的乐队在吹奏苏格兰风笛为运动员们鼓劲,连附近农场的毛驴也被拉出来溜溜,加入了啦啦队的行列。
教堂,友爱的大门向我们敞开
英国的教堂遍布大街小巷,除了著名的圣保罗大教堂和威斯敏特大教堂,坐在公共汽车上,随处可以见到不同风格的教堂,分布在居民住宅区内。每个教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记录着千百个动人的故事。这里是人们学习爱与感恩,汇聚积极能量的精神家园。
“我的教堂”圣三一教堂,离河边不远,从外表看并不显眼,甚至还有些太过普通了,连一般教堂特有的尖顶都没有。可匆匆的过客谁会想到这座教堂承载着怎样特殊的历史呢?这个教堂是英国在二次大战中第一个被德军轰炸机炸毁的教堂,战后在废墟上重新修建了起来。教堂的院子里立了一个二战阵亡人员纪念碑。每年的二战胜利纪念日,我们都在纪念碑前祈祷和平。
英国的社区教堂不仅是星期天祈祷的场所,也是附近居民社交聚会的场所。星期天在做完礼拜之后,大家留下来喝茶,喝咖啡,聊聊天,关心一下彼此的生活近况。教堂旁边作为活动室的大房子里有厨房和洗手间,工作日这里就用作社区的幼儿园。
教堂虽然不大,但是我们都喜欢去,因为牧师经常强调:这是“我们的教堂”。来到异国他乡,我把当地的宗教当成一种哲学来了解和学习。我最喜欢做礼拜时大家一起唱赞美歌了,旋律优美,充满了积极的能量。
牧师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领导人,他使我们每个人来到这里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谁有困难都会去找牧师。开个证明信,家里有事情需要调解,谁生病了,牧师都会组织人员去医院看望,祈祷早日康复。时间长了,我发现教堂还起着相当于中国的居委会的工作,牧师就象居委会主任,兢兢业业,爱心满怀,以上帝的名义助人为乐,得到了我们的尊重和爱戴。
几年,这个在泰晤士河畔的小教堂也在与时俱进,越来越国际化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加入进来,这正是伦敦多元化社会的一个缩影。09年中国的大年三十正好是星期天,牧师安排我在在台上用中文朗读一段《圣经》,这是教堂第一次用外语来做祈祷,表现出英国人对中国人民的友善和尊重。作为中国人,我感到很自豪。礼拜结束前大家握手用刚学的中文互相祝愿:“平安与你同在。”
每年的圣诞节前,教堂组织很多庆祝活动,平安夜的前一天晚上,牧师带领我们去附近的养老院送圣诞歌。然后,一行人走在空旷的夜色中,站在吊桥上唱一首,站在码头边唱一首,大街小巷都留下了我们的歌声。感恩生活的赐予,祝福人们平安快乐,让爱温暖每个人的心田。